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灵宝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夕:星空、神话与异域风俗》:
探寻七夕文明根脉
聂难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当城市的霓虹模糊了银河的轮廓,当七夕的浪漫被简化成玫瑰价格的涨跌与巧克力礼盒的规格,我们似乎早已忘记,这个节日原本承载着比爱情符号更厚重的文明记忆。直到翻开刘宗迪的《七夕:星空、神话与异域风俗》,它像一束穿透迷雾的光,带我们跳出消费主义的裹挟,重新触摸七夕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脉搏。

    书中以《夏小正》“初昏,织女正东向”的古老记载破题,瞬间将七夕从浪漫神话拉回农耕文明的天文语境中。对古人而言,织女星与牵牛星从不是单纯的爱情象征,而是指导生产生活的“自然坐标”——当织女星初昏时正东向,便意味着凉风将起、夏去秋来,农人们要开始调整耕作节奏,女子们则需备好纺线织布。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星象与先民的日常场景紧密勾连。航海者靠北斗七星指引航向,穿越无边沧海;猎户座三星升起时,游子便知归乡的时节已至。这种“星图即地图”的生存智慧,在书中不再是冰冷的天文知识,而是先民与天地对话、顺应时序的鲜活日常,也让七夕成为“观象授时”传统最生动的注脚。

    宋代七夕的异域元素,是书中最具冲击力的篇章。作者深挖历史脉络,揭示摩睺罗泥偶本源于波斯“小儿神”,随丝绸之路驼队的铃声传入中原后,与本土育儿祈福观念深度融合,最终成为宋代东京街头七夕时节家家户户追捧的吉祥物;书中借广西藤县太平镇的田野调查,让我们看见彩亭纸扎里,西域造型风格与本土剪纸技艺碰撞出的独特审美;“拜魁星”仪式中,波斯天狼星崇拜跨越千山万水,与中原科举文化奇妙嫁接,胡商往来的繁华、文人科考的期许,在七夕这一传统节点上达成了奇妙的文化共鸣。作者从泛黄的历史文献与鲜活的乡野习俗中抽丝剥茧,清晰呈现出文化交流如何重塑传统节日的模样,让读者真切触摸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温度。

    乞巧穿针的仪式,是书中解读女性叙事的核心。古时女子每逢七夕,便聚于庭院之中,就着月光穿针引线、比拼巧艺——这是她们展现纺织技艺、追求自我价值的重要时刻,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让女性的价值始终依附于家庭角色。作者敏锐捕捉到这层深层矛盾,借乞巧仪式细致剖析传统社会的性别关系,让七夕超越浪漫表象,成为观照古代女性生存状态的微观剧场。这一解读,为我们理解古代女性在礼教束缚与自我意识觉醒间的挣扎提供了独特的节日视角。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腻的考据与解读,借七夕这一传统节日,解码出中华文明的三大核心基因:天文历法基因让节日与自然时序同频共振,承载着先民顺应天地的生存智慧;跨文化交融基因见证了中华文明与异域文明的互鉴共生,彰显出“因势利导”的包容胸襟;女性叙事基因则揭露了传统社会性别权力的暗流,留存着女性自我表达的微弱却坚韧的声音。三者相互交织,不仅勾勒出七夕从天文观测仪式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轨迹,更映照出中华文明在自然、他者与自我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发展逻辑,让我们明白:传统节日从来不是僵化的仪式复刻,而是文明延续的“基因链”。

    在商业文化丰富节日选择的当下,阅读本书更具现实意义。作者在书中隐隐呼吁,我们不必执着于用玫瑰与巧克力定义七夕的浪漫,不妨效仿古人,在七夕夜摆上新熟的瓜果,抬头仰望织女星光,在穿针引线的手作中感受指尖的温度,在星图流转的观测中重拾对自然的敬畏。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形式上的仪式复制,而是对其背后文明逻辑的深刻理解。

    那些被消费主义掩盖的文化基因,始终藏在七夕背后,等待被重新看见、理解与传承。愿我们都能借这本书,重启与传统对话的通道,让七夕的文化星河,继续照亮现代文明的天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灵宝新闻·民生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三峡抗战历史的文学表达
书单
生活,不必匆匆忙忙
探寻七夕文明根脉
古卷书声里的精神回响
以“书展+”点燃文化消费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