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渑池县城的街巷深处,几处古朴的建筑静静矗立。青砖灰瓦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拱券相连的窑洞,承载着一段烽火岁月的记忆。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含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见证了抗战时期豫西地区党组织的成长壮大,也镌刻着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足迹。
泛黄的旧照片、锈迹斑斑的大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八路军将士的光辉历史。今年暑假以来,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含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迎来新一轮参观热潮,渑池及周边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团体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此参观学习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洗礼。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庄严肃穆的党旗前,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将时间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8年11月,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为转运抗战物资和接送保护过往干部,八路军总部作出决定,在渑池东关小寨村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兵站共有50多名工作人员,工作重点主要是掩护地方党组织召开会议、接送保护过往干部、中转作战物资等。
踏入位于渑池县东关小寨村的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时光仿佛停留在80多年前。这座坐北朝南的院落,东、西、北三面为民居,砖木结构的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搭配小青瓦屋顶,透着浓郁的豫西地方特色。复原后的接待室、警卫室和会议室里,老式桌椅、通信设备静静陈列,仿佛依稀可见当年工作人员往来忙碌的身影。游客们或驻足凝视,或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或用手机记录下珍贵的瞬间。北京矿业大学研究生上官曙君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学习过这段历史,今天实地参观,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勇敢,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渑池县海露大街上,两座历经沧桑的老建筑同样承载着厚重历史。95号院是刘少奇旧居,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典型的豫西特色四合院,4个展室通过文物、图片和文字,系统展示着刘少奇在渑池的革命历程;不远处三间相通的砖拱窑洞,正是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
1938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一行,由延安出发奔赴中原局驻地,于11月27日到达渑池开展工作。12月20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决定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将下属的五个中心县委改为五个地委。渑池会议的召开,对豫西地区的抗战工作、党组织的发展,建立扩大抗日根据地,培养党的地方干部,以及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刘少奇在渑池期间,起草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并在第一期党训班上首次宣讲。
岁月流转,精神永恒。1963年6月,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含渑池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被河南省委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启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此后,这里陆续被赋予更多光荣使命。2005年5月,被河南省旅游局列为河南省“红色之旅党性修养游”精品旅游线路;2009年6月,被河南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基地;2011年3月, 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济南军区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3年8月,被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河南省第二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红色教育基地。
据八路军兵站旧址管理所负责人李杰介绍,除团体党建活动外,该旧址面向广大群众的公益服务也在持续进行。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进基层”惠民服务以来,该纪念馆为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讲党课68场,覆盖人数近千人;为游客免费讲解20场,惠及780余人次。
从烽火岁月的“红色枢纽”到新时代的“教育基地”,这座集多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红色地标,正以鲜活的方式,让抗战精神、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