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地飞歌
□沈春亭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人的大脑总能留存一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在遇到相同的环境时,这些久远的画面就会不由自主地在眼前闪现出来。

    那要从夏天说起,到了农历六月间,田野里的玉米快速地拔节成长,长到半人高时,地里的杂草也肆意蔓延,清除杂草是农民必不可少的劳作。

    记得有一天,天上连瓜子壳大的一块云彩也没有,赤日炎炎,微风不起,田野里蒸发出的热浪像无色的火焰冉冉升腾。河边杨柳树上蝉的啼声,如生疏的风琴手奏出的乐曲,格外刺耳。

    在烈日的暴晒下,在齐肩高的玉米林里,一群汉子挥舞着铁锄,刷刷地锄玉米。这群人赤裸着上身,头上包着半新不旧的白毛巾,他们身穿粗布短裤,脚蹬草鞋。汗珠子不停地从黝黑的脊背滚下,锋利的玉米叶在他们身上刺划,飞舞的牛虻偷袭他们赤裸的皮肤,他们全然不顾。怀着对丰收的企求,他们埋头挥舞着铁锄。粗糙的大手已把锄把磨得极为光滑,锄过的黄土显得蓬松,杂草被拔掉在太阳下暴晒。

    老队长如头雁一样排在前列,身后的社员如雁阵一样紧随其后,拨动起的绿叶像涌起的碧波。人们锄着、锄着,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劳作的人们开始吆劳号。只听见一个声音唱道:“高高山上哟一点红——”挥舞着铁锄的人群放开嗓子齐声合唱:“哟呼嗨……呼呼嗨……呼呼嗨……”合唱声高亢激越,声调缓慢悠扬,反反复复,吟唱良久。劳号声在田野里飘荡,在村庄的上空徘徊。邻近的生产队被感染,也放声合唱,黄土地上的劳号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声震山乡。

    我不懂音韵,只能把依稀尚存的记忆一遍又一遍回放,我不由地问:这是歌吗?似是又不是。我觉得是呐喊,是宣泄,是倾诉。

    我想到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劳动创造了人类。”那么人们在劳动中又创造了什么呢?人们为了生存,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艰辛的劳动中。劳动创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必备物质,劳动也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使人类的精神与智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他们在耕稼时创作的歌曲,虽登不了大雅之堂,却是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升华。

    在卢氏西南山地区,集体劳作的农民有吆劳号的传统,为了抢救这流传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县文化部门的同志下乡调研,搜集劳号歌词,并拍了吆劳号的录像。

    那个录像我看了不止一遍,每看一遍,内心就激动不已,昔日的场景不停地在大脑中再现。看了几遍后我却又感到失落:虽然还是当年的腔调,却没了那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概,没了那种惊天动地直抒胸怀的震撼力,没了高亢激昂直冲云霄的穿透力……我不觉叹道,这种豪迈的劳号声在尘世上再也寻不回来了。那是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昔日的时光正在不可挽回地逝去,留下的是杂乱无章的记忆。

    会唱劳号的是我们的父辈,那辈人现留存于世的已很稀少。回首现在的农民,他们以更灵活的方式经营着农业,以更精明的方式从事着种植业。然而我的脑海里一次次追忆着父辈们已远逝的身影,他们没有给后人广厦万间,没有给后人留下享用不尽的财富,可他们却留下了整齐划一的村庄,从不亏人的良田,不畏艰辛的精神……

    又是盛夏,田野庄稼碧绿一片,我站在田边眺望着壮美的景色,追忆着可亲、可敬的父辈们,仿佛又听到高亢激越的劳号在农田上空飘荡,在大地上飞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洛水石卷
月光酒
大地飞歌
人间立秋
进山
一树年轮,岁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