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年底至1939年年初,中共豫西省委在渑池举办两期党训班,培训党员干部80余人。刘少奇在第一期党训班作了“共产党员的修养”和“中共党史”的报告。
1939年3月底,刘少奇从确山竹沟回到延安。应时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的邀请,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为学员们作了两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张闻天请刘少奇把演讲稿整理成文,并立即转给《解放》周刊编辑部送毛泽东审阅。三天后,审定稿返回编辑部,毛泽东还附了一封短信,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尽快发表。于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先后在《解放》周刊1939年8月2日第81期,8月30日第82期和9月20日第83、84两期合刊上全文连载。文章公开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应读者要求,1939年11月7日,延安新华书店首次出版发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单行本,并很快印行了三版,仍供不应求,各抗日根据地也先后予以转载或出版单行本,大量印发到党员干部手中,作为党课教材阅读学习。
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高度重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重要意义,多次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学习。1942年4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整顿三风》的报告中,谈到必须加强党内教育时指出:“干部教育好了,学习好了,现在可以对付黑暗,将来可以迎接光明,创造新世界,这个意义非常之大,这是全国性的。”他要求新华社“广播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教育材料。1943年,毛泽东在同一位抗日根据地领导人谈话时说:“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得很好,你读过没有?他讲‘修养’,我讲‘整风’,意思是一样的。”
很多参加整风学习的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来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当时参加整风学习的杨尚昆回忆说:“在延安整风中,这本书又被毛泽东选定为干部整风必读文件,人手一册。大家认真学习它,用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哺育了整整一代的共产党人。”在延安马列学院亲自聆听刘少奇教诲的王首道说:“多年来,广大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热爱《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甚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看到烈士的衣兜里也珍藏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血迹所染红。”曾在延安学习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黄树则回忆说:“一想起少奇同志,就会想起我们曾经熟读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一本深入共产党员之心的书。我们这一代,谁没有受过它的熏陶和教育啊!”
1949年9月,在全国解放战争已获得胜利之时,刘少奇在筹建新中国的百忙之中,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了进一步修订和校正,由解放社在北平出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第一版,这一修订本到1952年共发行近370万册,对教育党员干部在“进城后”坚决抵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胜利成果,产生了积极作用。
1962年,中央决定再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编辑组对1949年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先后五易其稿,刘少奇作了第二次修订。1962年8月1日,《红旗》杂志第15期和16期合刊重新发表了经刘少奇修改审定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日报》也在当天用6个整版转载。8月2日也就是《红旗》重新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同华北地区部分省区党委负责人谈话时说:“《红旗》发表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很及时。”它对当时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正视困难、正确处理困难中的各种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共印行了2000多万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模范人物如焦裕禄、雷锋等,都深刻受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影响。焦裕禄去世前对大女儿焦守凤说,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别的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两本书,“你要好好读它,那里面会告诉你怎样工作,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部书:一部是《毛泽东选集》,一部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980年3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由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发行,对1962年版作了少量改动,并作了注释说明。中央文献研究室开始编辑《刘少奇选集》,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收录其中。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思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宝库。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但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篇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捷文、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在国外发行。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在自传中说,自己写了一份题为《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者》的文件,“这个文件的题目源自一位名叫刘少奇的中国理论家的著作”。曼德拉曾说,如果从个人修养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著作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提纲到党建名著,数十年来,已成为每一位共产党员可学可践的“心经”,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