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少奇在渑池撰写并首讲《共产党员的修养》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主要集中在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及其他一些小块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大多数党组织遭到破坏,一些地区只剩下零散的党员。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和抗日斗争的需要。

    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并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的任务,强大的党的组织是必要的。”“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要把发展党员成为每一个党员及各级党部的经常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一决策指导下,发展党员工作迅速展开。1938年11月,党员数量已由全面抗战初期的4万多人,发展到50余万人。这一方面壮大了党的队伍,另一方面也使党的成分和思想状况变得复杂起来。新党员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入党时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部分党员对党有不正确的认识,出于各种目的加入党组织。因此,如何对广大新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抵制资产阶级种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民族解放任务,成为巩固党和加强党对抗战领导的一个迫切问题。

    同时,由于建党初期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左”的和右的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党和革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直到抗日战争初期,这方面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党员在理论上“营养不良”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甚至延安马列学院的很多学员,“对马列主义原理、党的建设、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等重大问题,大都朦朦胧胧、一知半解”。理论薄弱严重影响党“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为此,1938年9月至11月初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养造就大批党的干部”的要求。这些,都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赴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途中,于11月27日到达渑池,在这里工作了55天,其间组织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决策了豫西抗日斗争方针,改组调整了豫西地区的党组织。按照会议部署,会后要在渑池兵站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养党的地方干部,训练一批骨干力量。在渑池停留、工作期间,刘少奇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党内生活的观察和对豫西的形势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始撰写《共产党员的修养》。

    刘少奇一连几个夜晚工作到深夜,完成了《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的提纲,一共6页,写在粗麻纸上。提纲分为4个部分:修养的基本条件;共产主义事业是空前伟大、空前艰苦的事业;同志中对共产主义事业之伟大与困难的认识;总结。

    在中共豫西省委举办的第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上,刘少奇亲自授课,首次宣讲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刘少奇提出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条件:(一)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实现共产主义,把世界改造成为共产主义世界,解放全人类。(二)党员要了解这种责任,确定这种理论,就要研究马列主义,掌握马列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三)要掌握今天中国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任务。根据今天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习惯的特别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四)遵守纪律与平等民主的工作精神。(五)艰苦奋斗与虚心学习的作风。要求共产党员做到:(一)理想最高,工作最实际。(二)坚定的政治立场,灵活的战略策略与工作方法。(三)伟大的自尊心,而不是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要谦逊,和气,民主,平等。(四)最高的人类道德(大同,四海皆兄弟,互助互爱,无虚假,一切为人类,不自私,公平,忠恕),但对阻碍进步的疾恶。(五)深入社会,改造社会,不同流合污不被同化。(六)严格的团体生活,团结(纪律、规律性),但是活泼的自觉的,不因此而丧失个性、自动性。

    刘少奇还为党员干部作了“中共党史”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国内与国际条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一)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二)问题未决定前可自由讨论,决定后一致执行;(三)少数服从多数;(四)个人服从组织;(五)下级服从上级;(六)全党服从中央,一切领导工作集中中央,中央由全党产生。这是战斗的党保持党的统一与团结之必要条件。强调“领导机关与同志团结一致,下级与上级团结一致,全党与中央团结一致,这和抗战的胜利有绝大关系,成为人民团结模范。”

    刘少奇指出,大家是带着不同目的来到革命队伍的,虽然各有目的,但是能够到共产党这里来,这条路大家走对了。因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革命队伍里的每个同志,都要加强学习,锻炼改造。刘少奇依据提纲又指出:一定要建设一个好的党,中国革命才能胜利,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加强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提高贯彻党的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刘少奇的报告,使参加党训班的学员受到一次生动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刘少奇在渑池期间,数次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山东省和豫皖苏根据地等的革命斗争提出意见建议。针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新形势,明确提出“我们应坚定抗战信心,联合一切抗日党派团体,加强力量,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在渑池兵站,刘少奇多次约见国民党第二战区卫立煌部的中共地下党员谈话,要求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严格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指出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应区别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刘少奇还主动接触国民党地方政府官员和一些民主人士,灵活开展统战工作。渑池县政府对兵站的物资转运等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有力支援了前方抗战。

    1939年1月21日,刘少奇离开渑池。28日,到达确山竹沟镇,正式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

    在竹沟,刘少奇在《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精心撰写,经过认真思考,在题目上又加上了一个“论”字,使之成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经进一步补充完善,成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演稿,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两次讲演,1939年8月在延安《解放》周刊发表,受到热烈欢迎,1942年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在整风学习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毛泽东等人的著作一起,成为党员干部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党性锻炼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进步,也推动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几经修订,多次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方法途径,被称为一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成为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和推动党的自身建设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供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特刊
   第06版:民声
   第07版:连线基层
   第08版:瞬间
刘少奇在渑池撰写并首讲《共产党员的修养》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影响
刘少奇1938年冬在渑池的情况(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