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合时,与几位文友踏上函关古道。此番本是应邀观看央视节目录制的,却在大幕拉起前撞见了景区表演《大秦烽云》的千年烽烟。
当晚,沉寂的关隘被马蹄叩醒,大秦校场内,光瀑自天倾泻。骤起的鼓角声中,六国旌旗搅动夜色,铁甲寒光撕裂时空。但见战马长嘶掠过沙场,鞍上骑士枪戟交击,迸出星火如瀑——那是千年非遗技艺“打铁花”幻化的冷兵器烽燧。硝烟漫卷处,齐魏联军架云梯猛攻关墙,秦军弩箭如蝗……现代声光电织就的战争史诗里,战鼓擂在耳畔,杀声震于肺腑,两千年前的壮烈征伐,竟在石垛上蒸腾起灼人的热气。
道家玄思与兵家杀伐在此相生:战马蹄声惊破“紫气东来”的祥云,烽火狼烟映亮了函谷关景区墙上《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那马阵奔袭的刹那,30多匹战马疾驰,叩响了函关古道“复活”的脉搏。
散场时硝烟未曾散尽,城墙新添的箭痕凹坑,让历史再次具象起来。昔日公孙衍率五国军士叩关的号角,庞煖兵临咸阳的壮志,早已化作典籍里枯涩的墨迹。而今夜,当合纵连横的史诗以沉浸式戏剧重生,当“文旅融合”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函谷关终得撕下“静态遗址”的模样,在战马嘶鸣中找回雄关的尊严。
文友们热议着信陵君佩剑的寒光,我却独念函谷关的宿命流转。老子在此悟道时,可曾预见后世此处将成血肉沙场?而今天沙场成为沉浸式剧场,金戈铁马化作文明展演,恰似《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鲜活注解。这座吞吐过万千征伐的关隘,终以文化为戈,在古今交融的烽烟里重振雄风。
临别回望,函谷关已隐入秦岭苍茫,但耳畔鼓角不息,眼前犹见光瀑倾注处,历史的长河正挟裹着马蹄声、诵经声、喊杀声,滔滔汇入黄河的“几”字弯——那哺育华夏文明的怀抱里,今夜又添了一脉滚烫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