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铜迷局里的文明叩问
王自民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通过青铜重器“九鼎七簋”的考古谜题,构建了一个融合历史、悬疑与人性的多层次叙事,解密千年历史的波谲云诡,叩问烟火人间的爱恨沧桑。

    20世纪60年代,青铜重器“九鼎七簋”出土,按照礼制制度,天子九鼎,应该是八簋,为何缺一簋?这一直是考古学解的未解之谜。发誓不再碰青铜器的专家马跃之,因为一封甲骨文写就的预警信,重回青铜器研究现场主持“九鼎七簋”课题组。当他恪守纯正的研究之道时,发现人心神秘,远胜器物:有人视“九鼎七簋”为进身之价,有人借职务之便私藏文物,有人以文物设局窥测命运,而他自己,似乎也只是一个惊天之局里的一颗棋子,随着身怀听漏绝技的听漏工的出现,谜团渐渐揭开……

    小说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小说以缺失一簋为引子,探讨西周礼制对中华文明赓续的意义,“残缺的‘九鼎七簋’象征礼器规范,而礼制是文明传承的关键”。通过考古谜题,作者反思历史断层与文化延续的深层关联。其二,“听漏”的隐喻扩展。小说书名源自听漏工这一神秘职业,其职能从检测管道漏水,升华为“聆听历史之漏、生活之漏”,暗喻对未被记录的历史真相与人性隐秘的挖掘。其三,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小说以楚学院为背景,通过马跃之等人物对青铜器的执着与避讳,展现当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与伦理困境中的精神探索,以及重塑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价值。其四,叙事形式与跨界融合。作品吸收悬疑小说、情爱故事等通俗元素,以“考古小说”的外壳包裹对人性的揭露,实现了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听漏》通过对青铜重器的研究,以及考古过程的详尽描述,探讨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书中提到“以考古形式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与挖出来的破铜烂铁没有太大的区别”,强调了历史人物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历史文化应有的敬畏和传承态度。

    刘醒龙的文字细腻而有力,能够引领读者身临其境。他在描写人物、场景和情感时,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使小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他对听漏工工作场景的描写,以及对青铜器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触到这些事物。而穿插在其中的幽默和调侃,使小说在严肃的主题下,增添了一些轻松和趣味。

    这部作品结构复杂,初读如坠迷宫,但静下心来便能感受到其清晰的脉络和独特魅力。书中有多条主线相互交织,听漏工曾听长“听民生之漏”、楚学院专家马跃之“听历史之漏”、纪委干部梅玉帛“听政治之漏”,这些内容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使小说充满了悬念和张力,不到最后一刻,很难猜出谜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听尽人间“三重音”
书单
聆听文明脉搏
青铜迷局里的文明叩问
与沧桑交织的平民史诗
微言感悟
在苦难的土壤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