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璩家花园》:
与沧桑交织的平民史诗
袁枚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南京老城南的斜阳穿过百年梧桐树影,斑驳地洒在青砖墙面上,叶兆言的长篇小说《璩家花园》就在这样的光影交错中展开,将一座宅院的兴衰与三代人的命运编织成一部中国式的平民史诗。

    小说以1954年到2017年的十二组时间切片,拼贴出几十年的平民生活长卷。叶兆言避开了宏大叙事的喧嚣,将镜头对准了璩家花园里的“芸芸众生”:没落的世家子弟璩民有、清高的费教授、坚韧的李择佳、疯癫的江慕莲,还有像阿甘一样“笨拙”的璩天井。这些人物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鹅卵石,各自折射着时代的波光。

    作者采用了“散点透视”的叙事策略,12章对应12个年份,每个章节都以一个生活场景为圆心向外辐射。这种结构让小说既保持了历史的纵深感,又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差序格局,璩家花园里的人际关系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重组,却始终维系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叙事中,叶兆言悄然埋下了时代变革的密码。当蝴蝶牌缝纫机在1954年成为定情信物,又在2017年成为拆迁补偿的凭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载体的变迁,更是一代人精神世界的蜕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让《璩家花园》成为一部“微观版的中国当代史”。

    叶兆言笔下的人物如同南京云锦般色彩斑斓,每个角色都在时代的棱镜中折射出独特的人性光芒。璩天井这个“阿甘式”的人物,以其近乎笨拙的真诚,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澄明。

    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值得称道。李择佳在命运的漩涡中展现出的坚韧,江慕莲在疯癫中保持的清醒,阿四在世俗眼光下坚守的爱情,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中国女性的精神谱系。正如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强调的,叶兆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始终贯穿着对人性本真的探寻。

    小说中最具哲学意味的,是对“幸福”的重新定义。当多数人在时代浪潮中追逐功名利禄时,璩天井却在简单的守护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种反世俗的价值取向,让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也呼应了米兰·昆德拉对“慢生活”的诗意诠释。

    叶兆言的写作始终秉持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隐忍克制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当写到阿四被迫堕胎的场景时,作者没有渲染撕心裂肺的哭喊,而是用“缝纫机突然卡线”的细节来暗示命运的转折。这种“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异曲同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同秦淮河的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重复叠沓的句式恰似吴侬软语的韵律,每一次重复都是情感的层层递进。这种语言特质让人联想到汪曾祺的“水一般的文字”,在平淡中见真章。

    在历史书写与文学虚构的平衡中,叶兆言展现出高超的叙事智慧,他将真实发生的人和事进行“陌生化”处理,既保持了历史的质感,又赋予了文学应有的想象空间。这种创作理念,与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不谋而合。

    《璩家花园》不仅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的文学档案,更是一曲献给平凡生命的赞美诗。当我们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时,那些曾经以为微不足道的伤痛与喜悦,都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言:“文学也许很简单,但一定要有痛、一定要有善。”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坚守,正是《璩家花园》最动人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听尽人间“三重音”
书单
聆听文明脉搏
青铜迷局里的文明叩问
与沧桑交织的平民史诗
微言感悟
在苦难的土壤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