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文明脉搏
崔明杰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当曾听长在武汉的夜色中俯身地面,用铁棒探听城市血脉的隐秘裂痕时,他也在无意间叩响了千年青铜重器的回声——这便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在长篇新作《听漏》中构建的奇特意象。这部“青铜重器”系列第二部作品,以考古谜题为表,以知识分子精神考古为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奏响了一曲青铜文明的当代交响。

    听漏工这一边缘职业,成为小说最精妙的精神隐喻。曾听长手持铁棒诊断城市水管渗漏的形象,恰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绝妙写照。这个白天隐匿、夜晚工作的神秘人物,以“一日十句”的缄默禁忌与探地听音的绝技,串联起楚学院学者、纪委干部、盗墓者等众生相,在庄严的博物馆与喧嚣的工地间架设起一道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九鼎七簋的残缺之谜是历史赐予文学的完美切口。1966年湖北京山出土的周代礼器,以“九鼎七簋”的非常规组合颠覆了“天子九鼎八簋”的礼制常识。刘醒龙敏锐捕捉到这缺失一簋的破绽:“这与生俱来的悬念,如同历史留下一支神来之笔。”楚学院学者马跃之带领团队深入湫坝探寻第八簋的旅程,实则是破解华夏礼乐文明密码的精神远征。

    在叙事美学上,刘醒龙创造了独特的“青铜辩证法”:以听漏之轻叩问重器之重。青铜鼎簋承载着礼仪制度、王朝兴衰的文化重量,而听漏工的操作却是极致轻盈的艺术——需要屏息凝神的专注,捕捉微弱振频的敏感。这种“重与轻”的辩证,成就了小说叙事的美学张力。青铜重器的宏大历史叙事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息相互渗透;两周礼制的严谨考辨与人物身世的情感谜题彼此交织。当纪委干部梅玉帛“听政治之漏”、学者马跃之“听历史之漏”、听漏工曾听长“听民生之漏”的三重声部共鸣时,一部多维度的文明诊断书已然成形。

    在武汉中心书城的分享会上,刘醒龙道出创作真谛:“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的领域进行发现。”这位从《凤凰琴》走向青铜重器的作家,以《听漏》完成了一次惊险的创作跳跃。

    刘醒龙的《听漏》,是递给这个时代的一根文学听音棒,让我们在青铜光影中,听见那些被喧嚣淹没的、文明血脉的真实搏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听尽人间“三重音”
书单
聆听文明脉搏
青铜迷局里的文明叩问
与沧桑交织的平民史诗
微言感悟
在苦难的土壤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