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窑的窑
□寇洵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南窑在我们县城南边,过去洛河,再往南走不到百米,就是南窑。

    南窑的窑洞主要在后山。后山是有名字的,我隐约听人说过,南窑的后山好像叫伏龙山。伏龙山上有一个寺院,名叫兴国寺,又名定林寺,我们当地人习惯叫南寺。南寺大有来头,据传,其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佛学大辞典》记载,达摩祖师端居此寺而逝。南寺原有一口大钟,敲响之后,可以声闻十里,卢氏古八景之一“南寺晓钟”说的就这个。站在南寺,整个县城尽收眼底。

    南窑的名字怎么来的,我想跟南窑后山的窑洞分不开。南窑以前什么样,我不太清楚。我总觉得南窑早先的居民应该都住在后山的窑洞里。他们什么时候搬到山下的,我不知道。山下后来都建起了房子。原来,大都是一些瓦房。慢慢的,很多都变成了楼房。剩下不多的瓦房,也被盖起来的楼房遮掩了。

    我父亲后来大部分时间住在南窑。父亲在南窑的住所,原来也是一座瓦房。瓦房有四间,父亲住了最南头的一间。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靠近屋檐的地方有一棵柿树,院子西南角有一棵杏树,北边有一块菜地,院子里摆了不少花花草草。这房子盖起来有几十年了,后来有一年开始漏雨。父亲找人修修补补,又坚持了几年。再后来,瓦房被拆掉了,盖了楼房。

    从父亲住的地方出来,屋后是一条大路,大路一边通到县城,一边通到南边的国道。穿过大路,有一条小路通到后山。从小路上去,没多远,就可以看到山上的窑洞。那些窑洞塌的塌、坏的坏,已经不成样子。窑洞前还有零星几所老房子,也是墙倾梁倒、破败不堪。老房子周围有几小片菜地,显见是南窑的人侍弄的。

    我在那些破败的窑洞前站了一会。我怔怔地望着那倾塌的窑洞,望着窑洞口塌陷下来的黄土,以及后面幽暗的洞穴,我恍惚看到南窑早先的居民在那里进进出出。日复一日,太阳升起又落下。

    那些窑洞后面是高高的土山,有十几米高的样子,切面整齐陡峭,崖顶有一排松树探头探脑。这些松树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苍劲屈曲,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我总觉得,它把南窑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少年过去了,多少次日升日落,南窑的大事小情都在它那里。它珍藏着南窑的过去和现在,珍藏着它全部的隐秘和心跳。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离开那些倾塌的窑洞,沿着山路往北边走,从一个小土洼过去,上面有几座老房子。这几间老房子有的还住着人。它们低矮、破旧,但依然有大山里的农民过来住在这里。我在这里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老屋前的寒风中抽烟。我给了他一根烟,他热情地把我让进屋里。老人告诉我,他从几十里外的山里来,因为担心一个人在老家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看病不方便。但住到这儿,又无事可干,他就过一会去院子里,朝远处看看。老人有一个孙子,在遥远的浙江打工。他还有一个孙子,是个傻子。老人说完又续了一根烟。他说,他过年就在这里。

    离开老人的院子时,他指了指对面一个同样低矮、破旧的屋子说,这里面住了一对夫妻,他们的家在豫南,他们四十多年前来到咱们这里,在这个屋子已经住了三十多年。他们有一个儿子,在县里工作。我没有见到那对老夫妻。我想,他们之所以选择住在这里,大概也是想图个清静。

    跟老人分开时,他说你慢点走。我已经走出好远了,看到他还站在那里。我又往前走了一段,天空雾蒙蒙的。走远了,那些窑洞和老屋就变得朦胧起来、隐约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茶中日月长
南窑的窑
风中蝉鸣
大暑,露出赤诚的内心
荷边偶记
组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