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渑池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秦赵会盟在这里镌刻着和平的智慧。”“苏轼苏辙兄弟关于渑池的诗作,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温度。”近日,在渑池县县直中学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九年级学生李雁冰带领家长游览学校的“家乡历史厅”时,流畅的解说引来参观者的赞叹。
如何在文化传承中提高核心素养,让语文课更生活化,更好地促进学科融合?该校语文教研组主动设计,打造了以“我的家乡7000年”为主题的语文素养“3个1+X”课程,“3个1”指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X”指讲好与学科融合的家乡历史文化故事。在实施过程中,该课程以语文为基础,与历史、地理、思政、美术等相关学科,科学搭配、相互支撑,形成文史哲艺协同育人格局。
新生入学伊始,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和书法课程优势,规范学生“三姿”(坐姿、握笔姿势、运笔姿势),有效提高书写能力的同时,预防和矫正学生“脊柱侧弯”“小眼镜”。
在作文和阅读课中,讲台就是舞台。学生轮流分享作品,展示成果。“当横竖撇捺遇见彩陶纹饰,书法训练就成了文明解码的过程。实践活动中,学生真实的语言表达、评价、鉴赏,正是语文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语文教研组组长王秀红在集体教研时表示。
行走的课堂让教育自然发生。“家乡7000年印记探访”“仰韶那些事”“金牌小导游”“红色故事会”等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亲身触摸历史的斑驳痕迹,感受岁月的厚重沉淀。实地探访中,中华文明之光为什么会诞生在黄河流域?仰韶彩陶中鱼纹为什么有四颗牙齿?秦昭襄王与赵王在夕阳下握手言和,能看到2800年后即将完成统一的中国吗?……这些主题探究和讨论,最终化为学生笔下的情感表达、口中的故事抒发、心中的文化积淀。
在“我的家乡7000年”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校从课程内容的筛选与整合,到教学实践方法的设计与优化,不断深入研讨教材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契合点,力求让课堂成为文化育人阵地,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这种联动研究模式,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带领学生去探寻“家乡历史”的根与魂,使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家乡文化犹如一条金丝带,连接着厚重的过去和崭新的未来。”该校校长焦志刚说,“让家乡历史融入课堂,加强由乡及国的情感培养,必将唤醒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根植文化基因,更加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瞿红敏 张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