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春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种民间非遗代表性项目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由此,笔者想起童年时期在小山村糊灯笼,直至今日赏彩灯、拍灯笼的一幕幕情景…… 20世纪60年代初,老家的小山村尚未通电,只有在正月那几日,在村中央能见到十几个孩子点亮灯笼。
清晰记得那时候点的灯笼是母亲、姐姐提前用高粱秆(农村叫“档档剑”)和竹门帘、煤油灯、圆木板、铁丝、红白纸等主要材料精心制作而成的。我曾参与过五叔五婶糊纸灯笼的全过程,五叔多为做一些硬件,像选(剪)“档档剑”,做灯笼骨架,串铁丝,寻手把等,而五婶是三里五村出名的“小能手”,年轻时不但人长得漂亮,且才华出众,擅长剪窗花、剪双喜字,只要灯笼糊好,她就要为灯笼的边边角角进行“美容”,使其更加美丽。
20世纪70年代,机器制造业代替了手工制作,灯笼由正方形的白色灯笼变为多数是圆形、椭圆形,且用纸多样、颜色各异、造型别致的大红灯笼。灯笼里的煤油灯或小油灯变为小红蜡烛和白蜡烛。在三五成群的小朋友中形成大圆圈,高呼“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烘笼了回家睡”的童谣。最后大多数因为把握不好技巧,灯笼烘笼了,哭着喊着回家了……
20世纪80年代,又不一样了。春节过后,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灯笼随处可见。形状由单一的大红灯笼变为12生肖形状的灯笼,纸质的灯笼变为塑料灯笼,安装电池的灯笼取代了蜡烛灯笼,并逐步由自然村发展到生产队、村委会集中玩灯笼、比灯笼、晒灯笼。
20世纪90年代后更加现代化。一个小孩手里提两个灯笼,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开始比谁的更好看。家门口、院门口、单位门口也开始悬挂大红灯笼,代表吉祥安康。
如今,进入新时代,不但装花灯,而且猜花灯,小灯笼变为大花灯。小孩玩,大人也玩,甚至是爷爷领着孙子玩,爸妈领着孩子玩,夫妻俩儿一块玩;单位、公司组织大家玩花灯,猜谜语,获奖品,增加节日气氛。特别是近几年,亮化力度加大,县城乡村大街小巷大门口灯笼高高挂、一街两行满树灯,办公楼彩灯绕四周,公园、游园璀璨花灯如繁星,专门定制通用的“福”字灯、标志灯,在乡村农家、社区广场到处可见,红火一片,浓浓年味香飘千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