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食品中,饺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承载着特殊的记忆。它不仅美味,还饱含着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因子,成为我国民间一种富有凝聚力的寄托和载体。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因值日放学晚了,饥饿与疲惫让我觉得回家的路漫长无尽。我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走着。突然,耳旁响起“当当当”的剁肉声,抬眼望去,街灯已亮,肉馅飘香——啊!家门就在眼前。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隔着窗户,我用愉悦的声音同父母打着招呼。
“今天包你最爱吃的酸汤牛肉水饺。”父亲的目光满是温暖与宠溺。
我趴在八仙桌上,专注地看着父母包饺子。母亲把擀好的饺子皮递给父亲,父亲左手拿皮,右手用小勺舀上牛肉韭黄馅,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力一挤,一个皮薄馅大、精神抖擞的元宝饺子就包好了。父亲的包法和餐厅厨师一样,包出的饺子挺立饱满。饺子入锅,几次沉浮后捞出,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满口余香,接着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父亲在一旁笑着说:“慢点吃,别烫着,锅里还有。”
到了过年,父亲会在年三十那天带家人去饺子馆品尝饺子。年三十那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把我和母亲从睡梦中叫醒,母亲为我换上新衣服。一家人兴冲冲地乘公交从南郊赶往位于解放路的饺子馆。路上车辆很少,行人也不多。八点多我们就到了,但饺子馆还没开始营业。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家人只得在店外耐心等待。等啊等,直到十点半,饺子馆终于开门了。一家人终于等到了属于我们的那份羊肉白菜饺子。满满两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父亲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了一盘,另一盘都推到我面前。面对眼前薄皮、大馅、窄边的“金元宝”,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口一个饺子,那一刻,平日里还残存的一点斯文和矜持都被扑鼻而来的饺子香味赶得无影无踪。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多年。每到过年,我就会想起父亲包的元宝饺子,眼前总会浮现出与家人在一起吃饺子的场景,温馨又幸福。饺子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父亲深深的爱,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最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