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里,最早唤醒年味的,非奶奶手中那张忙碌的剪纸莫属。一进入腊月,奶奶布满皱纹的手便挥动起剪刀,红纸间咔嚓作响,纸屑轻轻飘落,一幅幅窗花便如魔法般在她手下绽放。
等到腊月二十八,爸爸便会爬上梯子,手里拿着窗花和糨糊,小心翼翼地将其贴在窗户上。而我和弟弟则负责在地面上指挥,一会儿说这边歪了,一会儿说那边高了,忙得不亦乐乎。窗花贴上,整个屋子似乎都显得亮堂了起来,年味也浓了起来。
窗花的内容大多与吉祥如意有关,有莲花、鲤鱼、福字、寿桃等,奶奶总能根据不同的寓意剪出不同的图案。我最喜欢的是奶奶剪的莲花窗花,每一片花瓣都活灵活现,似乎一碰能滴下水珠来。而爸爸则偏爱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窗花,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他说这些故事能让他想起小时候奶奶给他讲的传说。
贴完窗花,接下来就是挂灯笼了。我们家的大门两侧,每年都会挂上两个红彤彤的大灯笼。灯笼是爸爸亲手做的,用竹篾扎成框架,再糊上红纸。每当夜幕降临,灯笼里的蜡烛一亮,整个院子都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晕中。我和弟弟会围着灯笼转圈,一边笑一边喊:“过年啦!过年啦!”
除了窗花和灯笼,写春联也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迎新年活动。爸爸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他都会铺开红纸挥毫泼墨。春联内容多是他自创,既有对过去的总结,也有对新年的期望。写好的春联晾在地上,墨香四溢,我和弟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来读,边读边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年的模样。
年的味道,还藏在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温馨时刻。奶奶擀皮,那布满皱纹的手掌传递着家的温暖。妈妈调馅,每一勺配料都融入了爱意。爸爸、弟弟和我则负责包饺子,手艺虽时好时坏,但参与的快乐无法言喻。吃年夜饭时,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爸爸讲他小时候过年的故事,妈妈说她和爸爸的相识经历,我和弟弟分享学校里的趣事。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过往的烦恼忧愁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年夜饭后,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拿着鞭炮和打火机跑到院子里。鞭炮声声,烟花绚烂,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我们的笑脸。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年的热闹、喜庆和团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年的味道似乎在悄悄变化,曾经让我兴奋不已的鞭炮和烟花,如今看来多了几分喧嚣,曾经垂涎欲滴的瓜果糖糕,如今也少了几分滋味。但我在奶奶的剪纸中找到了答案:年味的本质未变,变的只是我们的感受,年俗的准备活动或许有所不同,而那份对家的依恋、对年的期盼,却永远如初。
或许,是时代的快节奏让年的步伐显得匆忙了许多。手机里的拜年信息取代了昔日的登门拜访,视频通话虽能跨越千山万水,却少了那份围炉夜话的温馨。但年,终究还是那个年,那份对家的依恋,对年的期盼,如同奶奶手中的剪纸,虽剪法各异,其情永存。我们或许失去了某些形式的热闹,但那份团圆的喜悦,那份亲情的温暖,却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