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儿女寄托感情最深的一条河流莫过于黄河。全长5400余公里的黄河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大地上。数千年来,人们热爱黄河,歌咏黄河,与黄河共生共存,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和文学作品。
李恒昌所著的长篇小说《大河赤子》,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情抒写黄河之子张五魁带领大家成功“锁定黄河入海口”,推进家乡“黄河滩区”槐树庄整体迁建和共同致畗的故事。《大河赤子》形象地塑造了众多黄河儿女的形象,展现了大河儿女一往无前、自强不息、踔厉奋发的民族精神和守正创新的向上力量。
我们听说过太多的黄河故事,然而,也正因如此,要想写出不落俗套又精彩好读的黄河故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从结构上来说,《大河赤子》就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同于一般长篇小说的单线叙述模式,作者使用了当下和过去两条线索并行的结构。当下线索的主要内容是张五魁带领一班人在渤海莱州湾发现一处无潮点,他们巧用海动力输沙入海,创造大河治理的中国经验故事。而交错并行的另一条线索,则书写了张五魁的成长过程,其中也铺展了他的家庭婚姻以及槐树庄的迁建故事。单看第一条叙事模式,读者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张五魁的性情特点。他果敢、睿智、有担当,为了治理黄河这项工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让读者看到一名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形象。不过,第二条线索则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读者从中了解了为人子、为人夫以及为人父等多种角色的张五魁,这个人物也就脱离了扁平化的书写,更加真实生动,人物也就立起来了。
在叙事节奏上,这部小说也张弛有度。小说第一章《孤岛在眼前》,营造了黄河治理相关工作迫在眉睫的紧张气氛。“只见河水漫堤而下,恣意横行,黄河口一带很快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紧接着,作者描写了张五魁和司机在大雨中深夜赶到现场的情景……这些无疑会使读者心绪紧绷。此外,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鲜活动人。如沉稳睿智的专家张英,“张英吐得也不轻快,她身体单薄,像李清照笔下的黄花一样瘦小,但她两手牢牢抓住栏杆,眼神中透着坚毅的光芒。”看似寥寥数语,这一人物便跃然纸上。还有一处对河务局局长王长河喊号子的描写,十分精彩。该书的叙述方式让人感到有一条大河始终在言语间流淌,是一幅由黄河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滩区搬迁等故事绘制的“千里江山图”。
李恒昌的《大河赤子》既是在讲一段历史,又在积极弘扬黄河精神。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蕴含其中的精神是根与魂。作者之所以致力于“新黄河文学”的创作,以新的视角和新的表现方式,努力讲好黄河故事,构筑“新黄河文学”创作的一道新景观,其根源就在于作者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