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是散文作家王剑冰的作品,这是一部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书,是作者行走大地的一部书。
全书共分五辑:《塬上》《旷野》《地气》《缘流》《相系》,每辑分若干章。我一边读书,一边跟着作者去到不同的地方,欣赏风土人情和当地文化,感受作者行走时的执着追寻和家国情怀。
阅读《塬上》一章,我对陌生的地坑院有了形象的画面感,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展现了塬上人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那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的窑洞,从地面往下看,很像一个下沉的四合院。在作者的认真观察和生动描写下,我欣赏到地坑院的上方像是一口古代的方鼎,“鼎里炒着星星,煮着月亮,有时烟气缭绕,有时云雾迷蒙”的自然景观,惊奇于饮食文化中的“十碗席”与“穿山灶”,知道了剪纸中还有“崇黑文化”以及区别于石质名砚的陕州澄泥砚。在人生地不熟的塬上,作者深入其中,感受生活,将自然风景、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历史背景等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阅读《辽阔》一章,我看到了作者的家乡渤海湾,辽阔广大。故乡的泥泞小路,深深的车辙,仿佛刻录着岁月的年轮,见证着时光的流转。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他们以捕鱼虾、打野鸭为生。“螃蟹喜光,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们就如士兵攻城,好大一群在月光下唰唰啦啦爬上来,在鱼箔顶沿吐着白沫子欢呼。逮它们也就在这个时候。”带着喜剧色彩的拟人化描写,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爷爷的故事,就像一颗颗被岁月打磨过的珍珠,闪耀着故乡的历史和文化。生命的故土,对无论走多远的游子来说,都是不能忘怀的情感所系,是亲近的,真切的。
阅读《祖巷》《通往故乡的桥》,我看到了作者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苦苦追寻。《祖巷》告诉我,广东南雄的珠玑巷不是一般的乡村野巷,它与逃难的中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往故乡的桥》告诉我,福建泉州有许多带“洛阳”的名物,是战乱时大批南迁来闽的中原百姓对家乡的思念,是一份情感寄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珠玑巷和泉州,相隔甚远,但它们都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这使我意识到,无论身处何方,我们的文化根源始终与我们紧密相连,并生动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阅读《大河至上》一章,我跟着作者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冒着危险,见证了黄河的源头,那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力量的山泉“玛曲曲果”。脸盆大小的山泉,像滚开的水一样在里面不断翻涌,流成小溪,汇聚成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源宿营,雪山之巅的寒风凛冽,高原反应让人备受折磨。然而,那不畏艰险、坚守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以及严寒中绽放出勃勃生机的花儿,用勇气和信念书写着生命的传奇。坚守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生命的奇迹无所不在,这是在探寻的路上,雪域高原带给作者的精神回响。
总之,《塬上》是一本充满地气的书,这地气来自行走,来自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塬上》也是一本充满情感的书,这份情感是对故土、对父老乡亲的惦记,是行走中对陌生人的友好与真诚;《塬上》还是一本追寻历史文化的书,它告诉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