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来,我是一个举止稳重、不善言谈的人,但其实我是一个爱动不爱静的人。因为自幼体质孱弱,对于剧烈的体育运动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虽然儿时也接触或痴迷过羽毛球、篮球、象棋等球类和棋类运动,但兴趣持续最长的只有乒乓球这一爱好了。
小学开始就与乒乓球结缘,转眼40多年了。小小银球,魅力无穷,不仅使我时常想起充满阳光的童年时代、激情燃烧的青年时光,更让天命之年的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办学条件普遍艰苦。1980年开始上学时,虽是村办学校,规模不大,却小学、初中俱全,除了几排瓦房教室外,一排3间教室的平房前各有一个用砖头垒成、台面为水泥板做成的乒乓球案子,球台中间摆放一行砖头当作“球网”,有时连完整的砖头也不知去向,就随便找些半截砖应付。当然偶有全校的比赛时也会套上正规“球网”。尽管条件差,小伙伴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由于球台少,下课铃声一敲响,有的同学就立刻冲出教室,抢先占住“案子”,有球拍的人也得让人家先打几个球,才能接着打。课间有限,为了公平竞争,往往是一个球定输赢。简陋的案子前,围了一圈人观看,遇到精彩的球,更是喝彩声不断。
那时候梦寐以求的就是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乒乓球拍,邻近的老城村合作社柜台里不到一元钱就能买到一双没有胶皮的光板球拍,让我羡慕了好多年,最终也没舍得购买,不过这也没耽误我与几个同样爱好乒乓球的同学玩球。记得有几次玩得兴起,即使下雨把衣服淋湿也毫不在意,还有几次冬夜点着蜡烛打球。我们打球都是“野路子”,虽然也知道推、挡、旋、扣,但凭的都是经验,没有专业的教练指导,打法更是随心所欲。
读高中的3年,由于当时个子瘦小、伙食差、营养不好,体育课总不及格,忙于应付体育课,乒乓球几乎没怎么打。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原母校(现大王镇一中)教了12年书,其间打乒乓球仍是时断时续地坚持着。2007年,随着工作调动,我来到了灵宝市实验高中,体育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有了标准的乒乓球台,工作之余经常与学校的几位高手切磋,水平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从城市到乡村的体育设施都得到了普及,专业的乒乓球台随处可见,方便极了。
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我的腰椎间盘突出不断加剧,严重时一年一发作,行动严重受阻,一度到了手术的地步,好在经过不断的治疗和坚持锻炼,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为了方便锻炼,我网购了一张乒乓球案,有时间就和家人、朋友切磋一下。
小小国球,让人着迷,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也强健了无数乒乓球爱好者的体魄。数十年来,打球遇到的对手不计其数,但球如其人,每个人的打球风格无形之中就透露出其性格、脾气,或沉稳,或浮躁,或朴实,或刁钻。通过打球的体验,我也悟到了沉稳、奋进、把握机遇、不失时机、从容不迫等人生道理。
其实,人生就好像一场乒乓球赛,如何成功,关键在于心态与智勇的结合。在每一局里,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我们都需要直面困境,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策略,稳中求胜。碰到强手时,不要硬拼力量,需要长短结合、左右调角,以柔克刚;遇到球风刁钻的对手时,在迎合其下旋、调角等攻势下,找准机会,出其不意,迅速发力,以刚克柔。
悠悠岁月情,50年的人生中,一直挚爱的乒乓球运动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与生活,成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小银球,让我真真切切地品味到了它所带来的身心健康和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