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漫征程中,课堂宛如一座奇幻的花园,每日都在上演着独特的故事,那些纯真无邪的瞬间与质朴的想法,皆是我教育之旅中最珍贵的宝藏。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重点聚焦于“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题目当作开启想象大门的钥匙,把插图视为指引方向的地图,将前文内容作为探索事件走向的线索,大胆地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提前勾勒出故事可能的模样。随后,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分享彼此思维碰撞出的奇妙火花,验证自己的预测。通过这样的练习,让“预测”的方法成为学生阅读时的得力助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这是一篇有关预测的课外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在梳理母鸡萝丝的散步路线以及狐狸的种种遭遇时,我带着学生找到故事的开篇——“穿过农家院子”,以及狐狸“被钉耙击中脸”的情节,紧接着,学生就像一群兴奋的小探险家,分组在思维的天地里展开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生动地描绘出狐狸掉进池塘时的惊慌失措、被面粉掩埋时的滑稽模样、被蜜蜂蜇得满头包时的狼狈不堪。教室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教学的推进也如顺水行舟般畅通无阻。
当进行到“母鸡萝丝走过蜂房后还会去什么地方?预测下又会发生什么事?”这个问题时,学生安静下来,像一群小哲学家在默默地思考。
一个孩子率先打破了沉默:“母鸡萝丝朝着树林走去,狐狸紧紧跟随,但是狐狸的眼睛被蜜蜂蜇了,肿成了一条线,它看不清路,一下掉进了猎人的陷阱,摔死了……”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声笑语,那笑声就像一阵狂风,席卷了整个教室。
另一个孩子也灵感突发:“母鸡萝丝走着走着,遇到了农场的守护者——大黄狗。大黄狗发现了跟在母鸡后面的狐狸,它猛扑上去,几口就把狐狸给咬死了……”笑声再次响起,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
我意识到,学生已经能够摆脱对画面的依赖,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联想能力,大胆自信地预测故事的后续情节了。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就像看到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终于绽放出了绚烂的光彩。
这时,我捕捉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一定要让狐狸死呢?我不想让狐狸死……”是小雨的声音,她的声音就像在一片热闹的音乐声中,突然响起了一段轻柔的独奏。
我立刻用目光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小雨,分享一下你的预测吧。”
小雨有些羞涩地站了起来,小声地说:“我还没想好,但是我真的不想让狐狸死。”
她的话刚一出口,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有人起哄:“狐狸那么坏,你还同情它!”有人附和道:“就是啊,它总是想抓母鸡,死了活该!”还有人满脸疑惑地嘟囔着:“真搞不懂你在想什么……”
我赶忙用眼神和手势制止了这些嘈杂的声音,温柔地鼓励她:“小雨,你说说看,为什么不想让狐狸死?”
小雨继续说:“狐狸只是饿了,它跟着母鸡只是为了找吃的,不然它会饿死的呀。”
有人小声地反驳:“那它可以吃别的呀,为啥非要吃母鸡?”“狐狸又不吃草,只能吃别的小动物……”“它不吃会饿死的!”
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看似简单的争论,实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的大门。关于预测的方法,孩子们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是对于生命这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我和他们一样,都需要重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
再次回到问题本身,母鸡萝丝接下来还去了什么地方?狐狸的命运又将如何?这一次,我们要给狐狸设计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一个能够让它活下去的结局。
“母鸡萝丝朝着树林走去,狐狸的眼睛被蜜蜂蜇了,肿成了一条线,它看不清路,一下掉进了猎人的陷阱,它爬了好久才从陷阱里爬出来,饿得皮包骨头。”
“母鸡萝丝走着走着,遇到了农场的守护者——大黄狗。大黄狗发现了跟在母鸡后面的狐狸,狐狸被大黄狗追着跑回了树林里,再也不敢回来了。”
小雨也分享了自己的预测:“母鸡萝丝走向剧场,剧场里的马戏团正在表演节目,马戏团团长邀请狐狸加入马戏团,狐狸开心地答应了,它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
教育绝非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心灵的交融碰撞,是对每一个生命视角的尊重与珍视。以爱浇灌,教育之花方能绚烂盛开。课堂无需波澜不惊,那些真实的互动、思想的交锋,才让教育画卷变得绚丽多姿,而我也将继续在这班主任与语文教师的角色里,陪伴孩子们探索更多未知,见证他们在教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