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中蕴藏着教育的无限可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之内,而应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今秋的一次习作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理念的真谛,也让我见证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奇妙过程。
今年9月,我初任三年级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我深感困惑。他们或抓耳挠腮,或眉头紧锁,有的干脆不写。经过反思,我发现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对客观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感受。于是,我决定从源头入手,帮助学生“找米下锅”。
目光落在学校园圃里的那片红薯地里,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去挖红薯呢?这样既能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又能让他们了解红薯的生长过程和相关知识,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和灵感。于是,我联系了学校后勤部门,安排了一次挖红薯的实践活动,并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讲解红薯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种植历史等。
活动当天,学生们兴奋地拿着工具来到红薯地,小心翼翼地挖着红薯。当一个个红薯从泥土中露出时,他们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挖红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他们对红薯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们还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他们挥舞着铲子,挖得满头大汗,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了挖红薯的任务,还从活动中学会了团结协作,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挖完红薯后,我们把部分红薯洗干净,回到教室里切片烤制。烤红薯的香气很快便飘满了整个教室。当问及第一锅烤熟的红薯应当给谁吃时,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最终决定第一锅送给栽红薯的老师们,第二锅分享给班级老师,接下来的红薯则在班内分享或带回与家人共享。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感恩种植人的辛苦和付出,还懂得了珍惜家人的关爱和陪伴。
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成一篇日记。这次,他们的作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有的描述了红薯叶子的翠绿和茎蔓的柔韧;有的叙述了挖红薯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还有的则表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他们的文字虽然稚嫩,但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本次习作优秀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这让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通过这次习作课,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写作,还更加深入了解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感恩他人的付出、尊重他人的劳动等道理。这些道理将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回顾这次习作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是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的真谛。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它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灵感。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写作中表达情感,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