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于数字时代传播逻辑而引发的文旅网红现象屡见不鲜,出现了很多文旅“爆款”。不过,这也容易随着网络热度的消散而渐渐悄无声息。如何让“爆款”持久?近年来,文学在文旅融合中的成功实践,或可为我们带来有益启示。
文学蕴含的情感价值源于真实生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治愈性,其背后的创作原型无疑会令人心生向往。在不久前热播的剧集《我的阿勒泰》中,镜头下的阿勒泰远离尘嚣,无尽的自由感和豁达感浑然天成。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慕名而至的游客使阿勒泰成为风靡全网的旅游打卡地。这样的意外收获,离不开原著的文学“母本”价值。作者李娟自幼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独特的生活经历让她以深入传情的笔触原生态再现北疆风物,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创造出纯净明朗的世界。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生活快乐而率真,感情简单而热烈,意境开阔而深远,让人感到舒适从容又可望可即。
文学带动旅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能够触碰人们的记忆密码,传递出精神力量。一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将源于生活的丰富情感铺垫在细节之中,人物的塑造、场景的呈现、故事的建构,都是入心入情的精神雕琢。当文学中的场景复刻到现实,并再次被人触碰时,原本潜藏多年的情感,也会透过时间的窗纱穿越而来。
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开成绚丽的电视剧《繁花》后,迅速解码时代风貌,打开一段尘封已久的金色年华。开播数日后,上海人民广场商圈搜索量大涨,除了出镜率极高的黄河路、和平饭店、外滩27号等地标外,其他商圈和景点也不同程度地走红。文学中的饮食男女,既有人气又有吸引力,强劲带动旅游消费升级。
经由文学的灵感激发,人们还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元的主题空间,再融合现代虚拟技术,让城市变为穿越时空真切可感的“梦境”,从而创造出新型文旅业态。马伯庸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一直有不少忠实书迷,改编为剧集后,西安顺势而为,打造了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让游客在千年古都开启旅游新体验。
以文学造境的尝试近年来也屡见成效。茅盾故乡浙江桐乡乌镇,因2023年“中国文学盛典”系列活动而打造了中国文学嘉年华。不久前,冯雪峰故乡浙江义乌神坛村也创造了文学热景,一个专业性文论奖颁奖活动办成了别开生面的“庙会风”仪式,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小小的村落里人山人海……
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淬炼人类经验思想,越可以跨越时空、流传千古。这样的作品,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相结合,便可释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学以其隽永可以为旅游持续供给“热传递”。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会以其他形式“反哺”文学,使文学和旅游在融合发展中不断追求文明的高度与时间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