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道德经》起源于我的家乡,经常被人们提起,但是我却很少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细细品味。最近因在亲戚家又一次接触到《道德经》,并且也有了一点闲暇时间,这才想带回家好好品读。
古人语言与现代汉语不同,言简意赅,有点费解。幸好现在看书非常方便,早有人把《道德经》每一段、每一字都在书下方或网络平台上解释得明明白白,若有不懂之处,只要在书里或手机上一搜,就能一目了然。因而,当我接触到带有注释和译文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终于觉得它不再枯燥乏味了,也能认认真真看进去了。
《道德经》全篇由道经和德经组成。《道德经》中潜藏着一个主题,那就是“道”,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
《道德经》全文多次提出“道”,比如第一章里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里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八章里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九章里的“功遂身退,天之道”;第十四章里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十六章里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等。书中多次出现“道”,强调“德”只依从于“道”。“道”为本体“德”为用。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
我最喜欢第八章里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水的特点是柔和的,它愿意站在别人都厌恶的低下、卑微之地,大度包容别人;它没有豪言壮语却默默做着利于万物生长、利于国家百姓的事情。原来水性接近于道性。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至阴至柔,至善至美,返璞归真,圆润处世,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平坦,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水的这种智慧,以柔克刚,曲线灵活,放弃“硬碰硬”的做法,懂得屈伸迂回。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伤到别人,也不至于伤到自己。
《道德经》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书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抛掉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学习《道德经》的精髓,从中可以观照内心,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