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面庞,大嘴巴、厚嘴唇,一口大白牙,两腮处各有一道深深的皱褶,可能是因为能说会道吧,才使得此处的肌肉特别发达。这便是我的初中老师——王培基,一位颇具特色的语文老师。虽然他只教了我一年,但他的形象就像刀刻一般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仅是因为他长相特别,更因为他有个最大的特点——爱跑题。
记得那一节语文课是《孔乙己》,他由“茴”字的四种写法,扯到了古代人生孩子后贺喜请帖上的不同说法,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就叫弄瓦之喜。整节课,围绕“弄璋弄瓦”,他讲得热情洋溢,讲得眉飞色舞,讲得口干舌燥……大家听得入了神,正当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他大手一挥,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扯远了!跑题了!下次我跑题的时候,你们记得提醒我,把我拽回来。现在,咱们言归正传……”
从那节课开始,王老师的语文课十有八九都会“跑题”,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哎呀,又跑题了!”渐渐地,我们发现王老师在课堂上“跑题”成为一种常态,从《看云识天气》的天气变化,跑到了二十四节气,又跑到了白居易的《观刈麦》;从《苏州园林》跑到中式美学,跑到中国画的留白;从《向沙漠进军》中适合沙漠种植的林木讲到了建设边疆的人们怎样同风沙作斗争,跑到了《白杨礼赞》;从一本错误百出的作业本讲到了这个同学思维的优点,跑到了他作为一名中招考试阅卷老师是怎样评阅《差生不差》这篇作文……
在一次次“跑题”中,我们追随着王老师的脚步,上天入地,穿古越今;一次次开启头脑风暴,既有预料之内的“预设”,也有很多意料之外的“生成”。使得我们发现语文知识的海洋是那么浩瀚,也使我们在无意间接受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我们不曾接触过教育学,不知道什么叫作“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只觉得老师虽然讲跑题了,但是讲的东西挺有意思的。而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他又常常在“言归正传”后为我们一一讲解,所以我们的语文成绩常常是年级第一名。比这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语文课不沉闷,充满了笑声。同学们也在天马行空的“跑题”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学生最喜欢教师有趣、有味、有料的“神聊”,这些貌似“跑题”的知识信息,是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不是预设的,它本就和课堂实际有关,蕴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发现“跑题”非常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需要扎实的学识,需要博览群书,需要丰厚的底蕴。课堂上讲到某个很有趣、很有教育意义的相关话题或知识,由此引申开去,信马由缰,自由奔跑,或旁敲侧击,或歪打正着,或曲径通幽,这是教育人的幸事,也是学生们的幸福。
“跑题”需要触类旁通,需要活跃的思维,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联想力;需要强烈的表达欲望,更需要对语文课堂、对学生乃至教育事业的热爱。后来,在王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课堂上也常常会不自觉地“跑题”,算是得到王老师的“真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