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忠老师是渑池县陈村乡南庄村人,1963年到我们村担任校长,先后工作长达20余年,村里的几代人都受过他的教育和影响,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我上小学时,当时他四十多岁,正值年富力强,却患有高血压与脑神经衰弱病,不能上班,需要在家病休。但他舍不得离开学校,记得他住在学校西北角的一间小屋里,因为他和蔼可亲,我们课余时间经常去他的住室,他把当时的香烟盒粘贴起来,攒了厚厚几本,既能让我们识字,还可以欣赏精美的图案;“前进”“大前门”“芒果”“红艺”等商标至今记忆犹新。他那里还有大家喜欢的小人书,周日下午我们早早地在村口等张老师来学校。见到他后,小伙伴们簇拥着,无拘无束,又说又笑。在办公室,他让我们每人读一段文章,并及时指出我们读错的字,有时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每当想起这一幕,童年的幸福感立刻涌上心头。
1978年,张老师已经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了,还教我们社会发展简史和历史科目。就是在那时,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记得他教《阶级的形成》一课,他讲道:“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了,畜牧业兴旺,各部落之间为了强占放牧的地盘,发生了战争,产生了俘虏,有了奴隶,有了压迫,继而阶级出现了,有了军队,出现国家的雏形。”他讲课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复杂难懂的问题,他轻而易举地就给我们讲明白了。初中毕业那年,正在复习备考的关键时刻,由于我的数学底子薄,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丧失了考高中的信心,学习也不大努力了。一天放学后,张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我说:“中考在即,信心很关键!”然后帮我分析了各科的成绩,要求我树立信心,从基础做起,先易后难。
一天课间,老师们在办公室聊天,议论今年这届学生谁能考上高中。我正好路过,隔着门帘听见张老师说到我的名字,并说我最近很努力。不知道他说这话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此话确实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从那天晚上开始,每天下自习后,我坚持做数学题。当年顺利考上了高中,迈出了我人生重要的一步。
张老师还有两个习惯,一是每天坚持跑步,也许是中年身体不好的原因,为了摆脱病痛的折磨,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从不停止。他开始的目标是“二万五千里”,后来是绕地球一周。张老师在84岁高龄离世,这是对他这一习惯最好的馈赠。二是每天坚持写日记,工作几十年,记下的日记整整装满了一柜,大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工笔正楷,一丝不苟。这两个习惯张老师坚持终生,从不放弃,这种毅力与执着,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初中毕业后和张老师一别,倏忽20余年很少见面。2007年教师节,我专程去看望了他,多年不见,分外亲切,他问我工作、家庭情况,愉快地回忆起在我们村工作时的情境,当时他已经74岁高龄,行走不太方便,离别时执意把我们送了好远。时至今日,我仍不时想起南庄村的那棵老槐树,似乎恩师仍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