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作为河南省第二高峰的玉皇山风景秀美,更是消夏的绝佳之地,为了躲一躲这酷暑里难耐的溽热,便趁周末约朋友一块前往。
虽已通高速公路,但为了更好地欣赏沿途风景,我们一致商定走国道。道路蜿蜒曲折,随山峦之体势而萦回,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于极狭处,直凹入山脚里面。抬眼望去,一边是山崖,壁立千仞,一边是山谷,深不可测。车行道上,如扁舟一叶出没风波之中,很是惊险刺激。山是石山,所以骨骼清奇爽朗;树是杂树,所以姿态错落有致。或见山上一群白羊,如青天之云朵;或见树头几枝红花,如玉面之绛唇。车行景移,大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处。与道路缠绵相依的,还有一条小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山之有水,便如人有了眼睛,平添了无限灵性。于是又想到了一副古老的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山水相伴,就这么悠悠然进了卢氏。
到县城接上一位狮子坪籍的贾姓朋友,我们便直奔玉皇山而去。这位小贾谙熟卢氏的风土人情,且十分健谈,称得上是个免费导游。一路上历史掌故、逸闻趣事娓娓道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只见他一时指着一座小山,说这是秦岭余脉,山之阴阳两面,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南稻北麦”“南船北马”,很是奇异,万万小觑不得;一时又指着一条小河,说此河名叫胭脂河,月明星稀之夜,肃立河边,凝神静望,会看到河水微微泛红,这里原有一个曲折的民间故事……直把大家唬得瞠目结舌,吊得七荤八素。正热闹间,汽车抛锚了,大家不禁有些怅惘。下得车来,却见路边一条小溪在乱石草丛中时隐时现。不知是谁下去洗手,掀起一块石头,竟发现几只张牙舞爪的螃蟹。大家兴致大起,脱鞋挽裤,忙作一团,尤其是几个女同胞,既想抓又怕被钳了手,大呼小叫,憨态可掬。再出发时,查点“战果”,有小鱼四尾、螃蟹十只,也算是“无心插柳”的收获吧!
再走一阵,小贾说玉皇山已到,大家陆续下车,一眼望去,前面不是山峰,却是平展展一片开阔地,这片地还有一个质朴且大气的名字——大块地。说它质朴,是因为这个名字就如同叫“石头”“铁蛋”之类的农村后生,听起来既敦厚又实在;说它大气,全在一个“大”字,这“大”字在中国实在是个了不起的称谓,功德盖世的称“大”,如大舜、大禹;开朝立国的称“大”,如大汉、大唐。在此冠一“大”字,立见恢宏之气势。而这里的日本落叶松又是河南独一无二的高大型森林景观,几千株大树长在一起,每一株都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想一想吧,那该是怎样一种大气魄呵!
大块地算是上山前的一个过渡,再往前走,山势渐见陡峭。像我这等心宽体胖之人,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于台阶凶险处,往往手脚并用,到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爬”山的意思。一路上咬紧牙关,跟紧队伍,总算到了山顶,也基本通过了对意志的考验。可回神一想,沿路的景致却没能认真观赏,真是顾此失彼了。站到制高点上,放眼四望,但见山峦重重,林海莽莽,一时间胸胆开张,神清气爽,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果山有性别,那么玉皇山该是粗犷的须眉男子,它绝少修饰,很有些桀骜不驯的感觉,到了这里,人也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山上的几处景致,如老君椅、斧劈石等,大都是神工鬼斧,借用国画技法来说,当属大写意吧。
从山上下来,天已过午,我们被招呼进了家庭旅馆。女主人手脚利索,一会儿就弄出几碟农家小菜,还有酵子馍、糁子汤和一瓶家酿小烧。大家风卷残云,大快朵颐,直吃得酣畅淋漓,齿颊生香。比起往日在城里有鱼有肉而不想下箸的情势,今天真是胃口大开。所谓“家常饭、粗布衣”,不知这能不能叫返璞归真?吃完饭出来散步,又看见屋子后面有一片茂盛的竹林,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相对照,这里的家庭旅馆真称得上是世外桃源。
晚上我们就宿在这里,山里的清凉和安静让人睡得极其舒适,梦境之中感觉自己凌虚蹈空,简直要羽化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