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区域

第03版
实用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水利一线 守护黄河安澜
卢依平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在黄河岸边,他们战天斗地,挥洒热血,奉献了自己的宝贵青春,石景华就是其中一位。

    石景华1939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青县。1956年9月,17岁的他来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

    当时,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备受全国瞩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年轻人汇集于此,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让年轻的石景华感到从未有过的新奇和振奋。随后,他被分配到机电队电讯维修班当学徒工,他的水电工人生涯由此开始。

    1958年11月,史无前例的黄河干流截流,全局职工昼夜不停连续奋战。电讯维修班负责维护工地的照明、通信线路和设备。当时的要求是,照明要达到“保证地上掉根针都能看见”。电工三班倒,每班50多人,还是忙不过来,大家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连续奋战八个昼夜后,在大家的努力下,黄河截流成功,成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迹。

    大坝工地必须电力先行。工作中,石景华与工友们要背负25公斤左右的电线,携带各种工具,爬高上低,奔走在各个工作点。架线时,粗大的松木电线杆常常需要手抬肩扛。为了不误工期,电讯维修经常要在其他工种休息、停工时进行施工,所以不能按时吃饭是常事,大家都抢着干活,从没人叫苦。

    刚参加工作就赶上这么重大的工程,石景华觉得非常自豪,但他的文化底子薄、技术基础差,于是就开始努力学文化、钻研技术。当年,他每月的工资除了留下基本生活费用外,几乎全都买成了书。他花费数年时间,自学了全套的技校电工教材和电工手册。晚上学晚了,怕影响别人休息,他就钻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工作遇到问题,他不仅向书本学,还向周围的老师傅、技校生请教。渐渐地,他逐步做到理论扎实、技术全面。

    就这样在热火朝天的三门峡工地上,石景华完成了从一个农村孩子向一名水电工人的转变。

    1964年,石景华被派往支援刘家峡工地,1969年回到三门峡,经历了三门峡大坝的增建、改建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石景华又参与了濮阳渠村分洪闸、洛河故县水库等工程。1997年石景华光荣退休,在水电工地上兢兢业业奉献了41年。他先后被评为十一局标兵、三门峡市特等劳动模范、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电力工业先进生产者。

    石景华常说,问题是拦路虎,但你只要肯动脑子,就一定能找到制服它的办法。故县工程的十一万千伏变电站建成后需要调试,这项工作技术性强、要求严格,领导说可以外聘专家来调试。 石景华说:“外聘花钱不说,还耽误时间,不如咱们自己试着干。”他带领工人们一起查阅资料、研究图纸,制定调试方案,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1987年汛期,故县水库上游水文观测站预报,洪峰即将到达。正因胃痛休息的石景华立刻召集开会、分配任务,自己则赶往较偏远的山南,带领大家把电气设备、电缆等撤了出来。还没顾上休息,又得知山北停电,他拿上两个馒头边吃边赶路,到现场又带头下水,大家齐心奋战,终于赶在洪峰到来前抢出了全部设备。

    ……

    作为班组里的主心骨,石景华常年无暇照顾自己的妻儿。他1966年结婚,但直到1987年,妻子和孩子们才来到三门峡。长达20多年的两地生活,家里的重担几乎全由妻子刘秀玲承担,她辛苦操劳,却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对于投身水电事业这一生,石景华说,他不后悔。这是许许多多水电工作者家庭的缩影。国家的水电事业离不开家属们的奉献,他们是劳模背后的劳模。

    今天,黄河安澜,国泰民安,人们欣赏着黄河沿岸的美丽风光,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这是对所有水电工作者辛劳一生的礼赞。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西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区域
   第03版:实用
   第04版:专题
我市集中供暖准备工作稳步推进
加强犬类管理 倡导文明养犬
市消协:擦亮双眼 科学养老
废弃窑洞 化身休闲民宿
政务热线全程服务 为烟农把好“后勤关”
扎根水利一线 守护黄河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