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在火热的天气下,不但身体燥热,连心情,也不由自主烦躁起来。
中医认为,夏季乃火之当令,五行中五脏相应为心,炎夏火热,与当令心气相应,则容易使心阳过盛,心火偏旺,以致心浮气躁,急躁易怒,甚至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不适症状。
这时,需要调节情志,平复心境。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使志无怒”。通俗说就是“心静自然凉”。
辅助食疗,可以喝绿豆荷叶粥,也可以居家熬粥时加入莲子,都有很好的清心效果。如果小便赤黄明显,可以喝竹叶绿豆水,小儿烦躁、啼哭不止,再少加入灯芯草,就会有安神的效果。
入伏以后,暑湿之气渐重,则会困扰脾胃,蒙蔽清阳。脾胃负责消化食物,然后把消化后形成的精华物质,也就是转化的能量输送到全身,使人体产生动能。清阳就是能量物质中清轻上扬的部分,给头部、面部器官提供能量,使头脑清醒,耳聪目明。
暑湿之气对脾胃产生了困扰,蒙蔽了清阳,使人们在夏季经常感觉到周身乏力,头脑昏沉,提不起精神。红豆、薏米熬水有健脾渗湿的效果,荆芥、薄荷、姜丝凉拌则可化解浊湿之气,令人神清气爽。
“春夏养阳”,炎夏季节,腠理开张,容易出汗。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汗出亡阳”,过多出汗会导致阳气的亡失。因此,夜卧早起,闻鸡起舞,在夏季最为适宜。
当然,夏季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顺应自然,“无厌于日”,汗出而不使太过。
(三门峡武强中医院院长 李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