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区域

第03版
实用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0元到100万元 富村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夏泽辉 通讯员 李鸿珍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人勤春来早。农历正月初十(1月31日),春节刚过,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富村的千亩蔬菜基地便恢复了往日繁忙景象,各家各户纷纷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清园。在富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建刚的指引下,记者弯腰走过七八米深的幽暗狭窄通道,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生机盎然的菜园、温暖如春的温度,瞬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不远处,49岁的张军廷夫妇正在这片2亩多的西葫芦地里吊苗。

    “军廷右手残疾,多年前一直是贫困户,2017年靠政策扶持承包了蔬菜大棚,很快就脱贫了,现在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已经成家。”邓建刚望着迎面走来的张军廷笑着说,“你是咱村的典型代表,记者来采访你哩!”

    张军廷憨厚的笑容里藏着几分腼腆,一时不知道怎么言语。

    “你现在承包了几个棚?一个棚年收入多少?”

    “刚开始是4个,现在是7个,今年打算再承包2个,每个棚一年毛收入5万元左右,刨去租金、工人工资,能挣两三万元。”

    “靠你们夫妻俩能忙过来吗?”

    “俺们都是雇人采摘,一天给他们发70块钱工资。”张军廷指着地里两位五六十岁模样正在干活的妇女乐呵呵地说。

    “富村的蔬菜产业已经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庄2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邓建刚说。

    ……

    从张军廷家的大棚出来,记者又看了村民郑廉亚、张新昌等人的蔬菜大棚,像张军廷一样,他们都是村里的“4050”人员,前些年大多在外务工。近年,他们看到别人种菜尝到了甜头,也纷纷改行回家承包大棚。采访中,朴实的村民们虽然话很少,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富村村虽然名字里有个“富”字,但在2017年以前,却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村民热衷在家门口聊天、打麻将,村集体收入常年是“零”。

    2017年,村干部邓建刚等人从报纸上看到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新闻后得到启发,决心借鉴“寿光模式”发展蔬菜产业,通过乡里资金扶持和村民集资修建日光温室大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千余亩规模。如今,该村有日光温室大棚379个,占地1217亩,其中76个由村集体出资建造,仅此项出租资金,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创收100万元。

    “今年,我们打算再投资400万元,健全集种植、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使村集体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30万元!”邓建刚信心满满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西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区域
   第03版:实用
   第04版:广告
我市将迎来春运返程高峰
世界冠军的新年愿望
我市“放大招”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赏灯游园
渑池县涧河公园大红灯笼高高挂
投递“幸福”的乡村邮递员
从0元到100万元 富村走上致富路
护“友”心切闹乌龙 珍爱天鹅意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