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卢氏是座藏在豫西群山里的秀美山城,一直心向往之。近日,因一场会议终于得偿所愿,更让我期待的是,或许能见到34年未曾谋面的大学同窗,这份憧憬早早在心底生根发芽。
出发前夜,我特意翻看着关于卢氏的介绍,字里行间尽是这座小城的灵动与厚重。
车行途中,雨丝时密时疏,敲打着车窗,雨刷器不知疲倦地在玻璃上划出弧线。远山和近景一起涌入眼中,在雨幕中流转,每一幕都像浸润了山风的墨画。山涧倏忽闪过,瀑布从崖壁间倾泻而下。飘忽的云雾顺着山势飞舞缠绕,依着峡谷起伏升腾,似流荡、似漂浮、似静止,如梦如幻,让人浮想联翩。雨水洗过的山林格外鲜亮,远山是黛色的墨,近山是鲜活的绿,其间还点缀着团团嫩色。初秋的栎木与松树织就深碧的底色,竹海如梳,灌木似毯,满目的生机让人挪不开眼。
一路翻山越岭,穿山进洞,豫西山区绝非浪得虚名。不知转了多少弯,上下了多少坡,过了多少桥,穿过多少个隧道,我终于站在卢氏县洛河边上。作为长年生活在缺水小城的北方人,我素来羡慕枕水而居的城市。眼见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正值汛期,河面宽阔,滔滔洛河水翻涌着浪花,裹挟着泥沙,似苍龙翻滚,浩浩荡荡,绵延不绝。那震耳欲聋的声响,那波涛排空的气势,让人感觉震撼,感到惊喜,感到目不暇接。
城随河展,楼宇依水而建,漫步河畔,碧草绿树与远山云雾相映成趣,仿佛置身水墨长卷,连呼吸都变得轻盈起来。我想那住在楼中的人必定一抬头就能看到或清亮亮或黄荡荡的河水,望飞鸟击水,看碧水蓝天,该是多么惬意!行走洛河边上,看碧草如茵,绿树成林;望远山如黛,逶迤连绵;山顶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如此水墨山水,人在画中,真真心情愉悦。
根据安排,我们前往的第一站是卢氏县第二小学。走进校园,我便被这里的活力感染:戏曲社团的孩子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都透着专业与执着;编程与无人机社团的表演更让人眼前一亮,小小的无人机在孩子们的操控下灵活穿梭,展现着这座山城对创新教育的探索,优质教育的种子正在这里悄然生根,滋养着孩子们的梦想。
随后我们前往五里川镇河南村。群山环抱中,气派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格外惹眼。年轻的讲解员带领我们穿梭于古村,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错落有致,木版年画的非遗韵味在街巷间流淌。经过修缮的曹靖华故居,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人文故事。大厅里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村子的变迁、山村基层治理的成果,一帧帧画面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走进曹靖华故里陈列馆,透过展陈的文字与影像,我仿佛看到了曹靖华先生伏案翻译的身影——在零下40℃的寒夜,他以笔为刃,将《铁流》等革命文学带到中国,鲁迅的校对、瞿秋白的序文,都见证着他们跨越时空的战友深情。先生的父亲曹植甫放弃功名、深耕山村教育的故事,更让人心生敬意。那些泛黄的书信与手稿,默默诉说着老一代文化人的家国情怀。曹靖华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洁比水仙幽比菊”的崇高品格,永远镌刻于历史的丰碑,值得后人敬仰和铭记。
午后回到驻地,老同学已在等候。四目相对的瞬间,时光仿佛倒流,34年的光阴瞬间消散。他执意请我吃饭,带我走进一家充满卢氏特色的餐馆。菌汤煲的鲜香、菌菇小炒的爽口、清蒸鱼的鲜嫩,都是独属于这片山林的馈赠。狼吞虎咽间,我与他聊起毕业后的岁月,回忆校园里的青春往事……
一日时光匆匆,卢氏的山水、人文与情谊,都成了心底难忘的印记,心中的“诗和远方”,原来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