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938回答2026》: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应答
王瑶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在文学的时空中架起一座桥,让1938年的西南联大与2026年的当代校园对话,在徐海蛟的《1938回答2026》中实现了。当西南联大学生梅姝与当代中学生闻小秋开始跨越时空的书信往来,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迷茫相遇,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坚守,便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追寻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字里行间织就一张关于传承、成长与精神共鸣的网。

    故事的开场,是两个时空的轻轻触碰。1938年的梅姝,在西南联大的炮火与书声中坚守,用笔墨记录着知识分子在战乱中对文化的执着;2026年的闻小秋,在当代校园的喧嚣与困惑里徘徊,偶然间翻开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书信。徐海蛟没有用奇幻的设定刻意制造噱头,而是让书信成为自然的媒介,让两个年轻人的灵魂在文字里悄然相遇。梅姝笔下的西南联大,有破旧校舍里不灭的烛光,有知识分子在敌机轰炸时护住古籍的身影,那些关于文化传承的挣扎与坚守,透过信纸传递给闻小秋,也传递给读者。

    书中最动人的,是文化坚守与价值追寻的交织。梅姝们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深知“文化是民族的脊梁”,即便食不果腹,也要把古籍整理、学术研究进行下去。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民族存续的精神火种。而闻小秋在当代,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度对“何为真正的价值”感到迷茫。但随着与梅姝的书信交流,她从西南联大的故事里汲取力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属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坐标。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让读者看到:文化坚守不是遥远的历史叙事,而是能照进现实、为当代人解惑的精神灯塔;青春的价值追寻,也并非孤立无援,历史中先辈们的选择,永远能给我们答案。

    徐海蛟对两个时代氛围的营造,细腻而精准。写1938年的西南联大,他抓住“矛盾与坚守”的细节:师生们在防空洞里上课,炸弹的轰鸣与教授的讲解声交织;为保护古籍,师生们在夜色中辗转迁徙,书卷的油墨香混着硝烟味。这些描写,让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有了具体的质感。而写2026年的当代校园,他聚焦“迷茫与探索”的日常:闻小秋在社交媒体的喧嚣中迷失,在学业压力与兴趣爱好间挣扎,却又在与梅姝的对话中,慢慢理清思绪。两个时代的氛围,一浓一淡,一沉一轻,却在书信的连接下,形成奇妙的呼应,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共振。

    书信对话的形式,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叙事张力。梅姝的信,带着历史的厚重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是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闻小秋的回信,满是当代青少年的困惑与成长,有对现实的叩问,也有在历史滋养下的觉醒。这种“一问一答”,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灵魂的交流。当梅姝在信中写下“文化的火种,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捧住”,闻小秋在回信里说“我好像找到了自己该捧住的东西”,这种精神的接力,便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传递。读者在阅读这些书信时,仿佛也成为这场对话的旁观者,甚至参与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思考自己的文化责任与价值追求。

    读完《1938回答2026》,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徐海蛟用书信为媒介,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文化坚守与价值追寻相遇。这部作品,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成长记录,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青春成长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文化的坚守都是民族的根基,而青春的价值追寻,永远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当1938年的梅姝与2026年的闻小秋完成这场精神应答,留在读者心中的,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以及对青春价值的重新思考——我们都在各自的时代里,捧着属于自己的“火种”,续写着关于坚守与追寻的故事,而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笔拾人间烟火 文封岁月暖凉
网文出海掀起“文化共创”潮流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应答
像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
坚持阅读,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