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超 通讯员刘娜)“现在家门口的路又宽又平,俺还能就近干活挣钱,一天能挣15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近日,正在道路提升工程现场忙碌的周家山村村民李大叔开心地说。
9月19日,全省以工代赈现场会在英豪镇周家山村召开。作为全省首批“村民自建”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地,该镇成功探索出“建一批设施、带一批就业、育一支队伍”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凝练形成乡村振兴的“渑池经验”。
该项目启动以来,始终锚定群众最关切的“出行、环境”两大核心需求,重点推进三项民生工程:完成2.47公里道路提升改造,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铺设9000米污水管网,系统改善村内水体环境;集中整治荒草坡、垃圾坑,实现村庄面貌整体提升。
英豪镇严格遵循以工代赈“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要求,推行“村民自建”模式。目前已吸纳210名当地群众务工,其中脱贫户65户105人,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目标。
为保障工程质量,该镇构建了“政府监管+群众监督+第三方评估”的三重监督机制:镇纪委、农业办、振兴办组成专项督查组不定期巡查,村民代表轮流在现场监督,第三方监理按阶段开展质量评估。
“每天都有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来检查,材料用得实不实、活儿干得细不细,大家都盯得紧,俺们干活也更得尽心!”施工队中的村民张师傅说。
据英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继续扛牢主体责任,倒排工期抓进度、优先吸纳重点群体抓赈济、制定长效机制抓管护,确保项目如期完工、群众长期受益,真正把以工代赈项目打造成温暖民心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