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聆听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以《如何做好论文撰写和课题申报》为题的专题分享,收获颇丰。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侯甬坚教授以严谨态度与热忱之心,将科研方法论转化为实用指南,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写作不仅是技巧修炼,还是思维淬炼。
侯甬坚教授凭借40年学术积累,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科研元方法论体系。在论文写作方面,他强调选题要兼顾研究者兴趣与客观条件;“四个论”——论题、论据、论证、论点,构成学术写作的逻辑框架。他倡导“写作即修行”,将学术训练升华为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在课题申报领域,侯甬坚教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指出学科交叉是创新与资源配置的关键,重大问题聚焦体现学术话语与国家战略的契合。他用“建筑学隐喻”,将抽象的学术规范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实践准则。同时,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他要求以严谨态度对待文献与数据,在史料考证与实地考察中相互印证,深耕细作。
在这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疆域的智性对话中,侯甬坚教授揭示了学术研究的文明隐喻。论文写作是知识的祭祀仪式:选题是向未知之神敬献的供品,四个论构成祭祀的四重奏——论题划定神圣场域,论据堆砌祭坛基座,论证演绎祝祷舞步,论点凝结神谕启示。课题申报则如同修筑学术长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砖石上,铭刻着学科交叉的榫卯智慧;重大问题的烽火台,照亮文明传承的边疆。那些学术规范的要义,实则是知识共同体的契约精神:“引用有据”是思想谱系的认祖归宗,“立论求真”是学术血脉的纯净守护。当侯甬坚教授说出“文明责任的担当”,我仿佛听见青铜器上的铭文在当代的回响;“真金本色”的比喻,恰似仰韶彩陶历经窑火淬炼后的永恒色彩。这场分享,堪称一场连接历史地理维度与学术生命维度的精神祭祀。
此次分享中,侯甬坚教授关于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精准对标”与“创新突围”的解读,让我认识到科研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把握方向。分享传授的实践智慧,将成为我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基石。我将以所学为指引,在科研中勤思笃行,努力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与突破。 (河南崤函考古科技有限公司 曲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