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2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河南三门峡市:崤函沃野绘“丰”景》,报道了我市依托特色产业筑基、推动乡村片区化蝶变、拓宽农民增收路径的生动探索,展现了我市从单一特色农业到集群发展、从单点出彩到全域共美的转型历程,全面折射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基层实践成效。现予全文转发。
金秋时节,地处黄河岸边、秦岭余脉、崤函腹地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田野间一片丰收景象:灵宝市寺河山的苹果园里,早熟品种等待采摘;卢氏县朱阳关的香菇大棚内,标准化菌棒正孕育希望;沿黄乡村的廊道上,成熟的大枣与葡萄相映成趣……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锚定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为笔、以乡村为纸,在崤函大地上书写出了乡村振兴的亮丽答卷。
产业筑基,从特色“突围”到集群发展
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说。近年来,三门峡市立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形成了“果、菌、药、烟、菜、牧”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以前农户种苹果多是凭经验,现在我们引入智慧管理系统,构建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及智能化果园管理模式,不仅改变了苹果生产种植方式,而且能让上市的每颗苹果都有‘身份证’,直接推动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9月18日,在三门峡灵宝市焦村镇乔沟村5G未来果园旁,高山果业相关负责人范甜甜介绍,他们辐射带动周边19个村发展苹果产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
为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灵宝市积极推进乔化果园提质增效,建成19.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矮砧集约化栽培10万亩,苹果种植总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灵宝苹果”品牌价值突破201.84亿元,苹果全链条产值达207亿元,产业链条年吸纳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安排转移就业4万余人。
单一特色难成势,集群发展方致远。为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三门峡市围绕果品业以发展绿色有机果品为方向,稳面积、调结构、提品质、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抓好水果产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果品产业转型发展。尤其是重点打造了40万亩“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并以此为依托抓好特色特质、龙头引领、品牌塑造。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