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渑池新闻·陕州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声“含恨井” 铭刻血与泪
本报记者 王建栋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当九三阅兵铿锵有力的回响仍在秋日的天空激荡,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曲村,那口“含恨井”依旧默然伫立——它像一位无言的见证者,守望着这片被血与火深深淬炼的土地,铭记着一份永不褪色的记忆。

    9月4日,淅淅沥沥的秋雨,打湿了井畔的石碑。两名游客俯身驻足,指尖轻轻拂过碑上的文字。村医卢增良站在一旁,语气凝重道:“这口井里,装着咱中国人的血泪,更刻着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重修‘含恨井’,就是要不忘国耻、昭示后人!”

    时间回到1944年5月,侵华日军铁蹄踏碎豫西渑池、陕县、卢氏、灵宝的安宁。一支日军部队从陕州城直接上到张汴塬,蛮横地强占了曲村村民的几十个地坑院,将其司令部驻扎在村子中部李增顺家的地坑院(当时对外称“大红部”),其步兵部队驻扎在村西部的十几个地坑院,骑兵部队驻扎在村东部的十几个地坑院。自此,张汴塬的天空被黑暗笼罩:日寇在这里烧房舍、掠财物、害生灵,无恶不作。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曲村汉子卢涌泉没有退缩,时任张汴塬抗日民众大队长的他,带着乡亲们用土枪、大刀组成抗日武装,一次次趁着夜色袭击“大红部”和炮楼,哪怕武器再简陋、力量再悬殊,从未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弯折。

    恼羞成怒的侵略者随即对张村塬、张汴塬展开扫荡,他们将抓捕的抗日志士、无辜村民捆在村口老树上,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虐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待受害者气绝后,又残忍地将尸体推入村中一口约60余米深的水井中。井水被鲜血染红,这口原本用于取水的老井,从此被烙上“含恨”之名,成为日军暴行铁一般的证据。

    今年89岁的卢同庄是卢涌泉的侄子,也是“含恨井”惨案的亲历者之一。当年,年仅8岁的他躲在不远处的埝边,含泪目睹了日军的暴行。近日,在三门峡市区其儿子家中,老人双手握着记者的手颤抖着说:“日本人那时就像豺狼,常从周边村子抓人,有时七八个,有时十几个,前前后后二三十次,往井里扔了足足有200多人啊!”老人红着眼眶补充:“他们刚进村时就实施了疯狂的屠杀,后来又用刀枪逼着成立维持会,逼着为其担水做饭,还抢村民家里的箱子、柜子、桌椅板凳,劈了当柴烧。”

    日军的暴行不止于此。多名村妇被掳走并遭受非人折磨,其中两人更因此含辱而死。压迫越重,反抗越烈。1944年秋季,一小撮日军又把魔爪伸向张村塬,早已埋伏在房前屋后的抗日民众,抓住鬼子进屋行凶的间隙,果断冲上前夺下武器,枪声响起,这群侵略者应声倒地。

    短短几个月里,日军的暴行一再升级。1944年10月31日,他们在张村塬庙上村,又制造了“血泪井惨案”—— 将78名抗日志士和无辜村民,推入一口枯井中。后有5人艰难爬出,逃过一劫。其中有张汴塬刘寺村的卢铁蛋,被第一批推入井中后,他凭着对老井的熟悉,躲进了井底的闶阆。待敌人走后,他和另外4人拼尽全力逃离。他们的幸存,是侵略者无法掩盖罪行的见证。

    岁月流转,如今的曲村早已换了新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这里成了全国闻名的地坑院文化旅游村,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收入节节攀升。村中不少地坑院被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游客们在这里品鉴陕州十碗席、炒土鸡,夜晚住进地坑院窑洞,享受惬意的旅游时光。可风景再美,“含恨井”的故事从未被遗忘,“含恨井”不只是血泪的象征,更承载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醒——它告诉我们,胜利从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荣光;它提醒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需要一代代人坚定守护。

    雨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井畔的石碑上,“含恨井”三个大字在光影中愈发清晰。这口井,是民族苦难的深刻印记,更是抗战精神的不朽象征,它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个真理:中华民族从不惧压迫,任何试图遗忘历史、美化侵略的行径,都将被钉在正义的耻辱柱上,而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渑池新闻·陕州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健康三门峡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广告
打好补贴“组合拳” 激发汽车消费活力
“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归队”
老有所学 乐在其中
“全国模范教师”李杰教师节收获满满祝福
出行遇困难 热线来帮忙
无声“含恨井” 铭刻血与泪
青牛驮梦出函谷 今人循迹溯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