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旅·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文明生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灵宝夸父山——
一座山承载的千年神话与文明印记
文/图 姜涛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夸父陵石碑

    夸父山峰峦叠嶂、巍峨秀丽,位于灵宝市西南20公里阳平镇涧沟村夸父营自然村正南。

    抵达夸父山脚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土冢,人们称其为“夸父茔”或“夸父陵”。沧桑巨变,这座坟茔已不复往日的高大雄伟,站在它面前,依然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神圣与庄严。据村里的老人讲,夸父营村最初名为“夸父茔”,便是因这座陵冢而得名。

    关于夸父,《山海经》中有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即桃林)。”

    而在夸父山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远古传说:远古时期,中国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巨人氏族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夸父,他右手握着青蛇,左手持着黄蛇。当他看到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田野、晒干民众赖以生存的河流时,便立下誓言要捉住太阳、征服太阳,为百姓造福。可还没等他靠近太阳,就被太阳炽热的光焰烤得口干舌燥、痛苦难忍。于是他立刻转身,奔向黄河、渭河饮水,即便喝干了两条河流,依旧无法解渴。无奈之下,他只能转向北方的大泽寻水,半路上渴死在秦岭脚下。他的身体化为一座山峰,当地民众便将这座山命名为“夸父山”。

    除了传说,史料中也有关于夸父一族的记载。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居住着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氏族部落,黄帝、炎帝、蚩尤、夸父的部落均在其中。这些部落为了各自的利益,时常爆发战争,黄帝与夸父的部落也不例外。大战结束后,黄帝部落取得胜利,随后在铸鼎原地区采铜铸鼎、铭刻功绩,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而夸父一族战败后,被迫向西撤退,却遭到黄帝手下大将应龙的一路追杀,最终只能躲藏到灵宝铸鼎原南部的山岭一带。彼时天气炎热,再加上在饥渴难耐与瘟疫横行的双重打击,首领夸父不幸病逝。

    夸父去世后,族人们将他安葬在山下,这座山也正式被称为“夸父山”。之后,夸父族人在铸鼎原定居下来,他们把用于测日的桃木棒插在住处四周,希望借此镇凶驱邪。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桃木棒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到仲春时节,桃花怒放,如火如霞。族人们便精心培植,让桃树成片成林。对于这片桃林与夸父山,多部古籍均有记载:《水经注》提到“湖水(即阳平河)出桃林塞之夸父山”;清光绪版《阌乡县志》记载“夸父山,在阌乡县东南三十五里”;《山海经·中山经》写道“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

    夸父缔造了这片桃林,称得上是灵宝的奠基人。由于夸父族人长期在此大面积种植桃树,并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使得“从潼关东至灵宝函谷关,西至华阴等地皆为桃林”(《地理通释》),“官道夹植绯桃,仲春花开烂漫,直至潼关,绵延百里”(《瞻紫楼序》)。也正因这片桃林,才有了商代的桃林、西周的桃林塞、隋朝的桃林县,以及如今的灵宝市。

    关于古桃林,史料中还有诸多细节可考证:《阌乡县志》载“阌乡东南十里有桃园,古之桃林”;《战国策》载“自潼津以东,皆为函谷,古之桃林”。而且,“十里桃花”是古阌乡十二景之一,“桃林牧竖”是古灵宝八大景之一。即便到了现在,从灵宝市区的地名和街道名中,仍能找到夸父文化的印记——桃林市场、桃林街、桃林路、夸父路等,早已成为灵宝地名和街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灵宝“夸父神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纳入保护名录。

    其实,“夸父逐日”另有意思。经专家考证,夸父“逐日”实为“测日”。他手中的木杖是用于测日的标尺,夸父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时节。春分和秋分时昼夜时长相等,这一现象被称为“阳平”,如今的阳平镇便因此得名;灵宝市焦村镇的东册村和西册村(原名东测村、西测村),也因夸父曾在此测日而得名。

    夸父文化作为灵宝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这份文化遗产应心怀敬畏,用心传承、科学保护,让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明生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金融·经济
   第07版:文旅·综合
   第08版:视点
一座山承载的千年神话与文明印记
启航学术之旅 照亮考古前路
主题党日铸魂育人
省服饰模特大赛大放异彩
以赛促训提高经审水平 同台比拼守护工会资产
医护人员精心照顾 患者家属美文致谢
“三自”见行动
名医下乡送健康 优质服务暖民心
脖子疼总不好?可能是类风湿在“搞事”
提升“家医”服务能力 筑牢基层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