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华灯初上。号角声划破夜空,在大秦校场回荡,演员一飞身着秦王服饰登台表演——这是他每晚的高光时刻。舞台光芒背后,是《道德经》文化的浸润,也是一名基层演员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苦旅。
1.9米的身高,高梳的发髻,古铜色面颊上蓄着胡须……初见一飞,是在函谷关巍峨的关楼下。他身穿古装便衣,扮演守关将军与游客沉浸式互动。“关关难过关关过。走进函谷关,人生无难关。将军预祝各位万事顺遂。”话音落下,一份手写的通关文牒被郑重递到游客手中,仿佛瞬间穿越千年,重返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
白天是守关将军,晚上化身秦王并兼任主持——这是一飞的日常,也是他扎根这座“千古雄关”两年来的真实写照。
从事演艺事业已20年的他,曾经是一名发表过两张专辑的歌手。自两年前从河南新乡来到函谷关起,他从外在造型到内在积淀都经历了巨大转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干哪个行业,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我们虽是基层演员,但也要把工作做到极致,服务好每一位游客。”一飞说,“在函谷关,我们不仅是在表演,还是在传承文化。”
初来时,面对《道德经》的玄妙哲思、纷繁的古地名和毛笔书写等挑战,一飞曾一度无从下手。但他坚持每天8小时练习书法,背诵上百个古地名,将“洛阳—洛邑”“新乡—牧野”等转换烂熟于心。如今,当他用毛笔在文牒上写下“陕州”“隐阳城”等名字时,指尖传递的是跨越千年的历史重量。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中的智慧成为他表演的指南。他深入考证秦朝礼仪,反复打磨角色神态与动作,甚至细心为戏服缝制手指扣,只为更贴合历史形象。“演秦始皇不仅是披甲戴冠,更要让观众从神态里看到‘横扫六合’的霸气。”最令他欣慰的是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围上来说:“原来历史这么精彩!”
即便今年暑期已连续演出近两个月,每次登台前,一飞仍细致地做好换装、登马车、检查道具等每一项准备。“实景演出没有重来的机会,每个环节都必须准确无误。”他表情认真地说。
夜幕中的函谷关,仿佛一座连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飞深谙“有无相生”的智慧,在主持中融入历史知识,用互动游戏拉近观众与文化的距离。他将观众分为“秦人队”与“合纵攻秦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千年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
在函谷关的夜风里,身着厚重古装的高大身影穿梭于实景演出的台前幕后,一飞和他的角色已融为一体。也许,文化的传承不只在炫目的舞台之上,也在每一个执着的身影、每一处用心的细节和每一颗被历史点亮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