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株柴胡叶片发黄,是根系透气性不足,得赶紧松土。”近日,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中草药种植区里一片繁忙,区农业农村局党员技术员武峰和李明明正蹲在田垄间,向农户曲保军示范松土技巧。在他身后,成片的中草药种植区铺展开一幅生动的“红绿共融”振兴图景。
党支部领航定方向。面对果园老化、村民增收乏力的困境,寺古洼村党支部带领村集体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最终立足当地独特的土壤与气候条件,确立“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李双良带领党员先锋队率先行动,整合1200亩零散坡地,试种大黄、连翘等道地药材。“党员先试种,成功了再推广”的示范机制,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技术帮扶强根基。为保障药材种植效益,区农业农村局党组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针对寺古洼村土壤与气候特点,量身定制“控旺防倒、抗旱排涝、绿色防控”方案。技术人员通过“田间课堂”“能手帮带”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土办法”,让农户轻松掌握种植技术。种植大户李新伟感慨:“党员手把手教的‘控旺方法’,让我家大黄亩产提高三成。”
产业链上建堡垒。村党支部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从育苗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党员护航,打通了产销环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在种植能手的带动下,村民们种植中药材的热情高涨。谢贤成率先试种50亩连翘如今进入盛产期,预计产值17.5万元。在他的影响下,种植能手主动认领片区,为村民提供技术学习和市场对接服务,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惠民账本亮成效。村民张喜娥一边采摘连翘一边算着增收账:“一天能摘100斤,挣200块钱,不用外出就能赚钱。”目前,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有80余人。“村里产业火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双良说。据统计,仅柴胡种植一项,寺古洼村每亩产值可达1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超8000元。 (张兵波 张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