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路军挺进豫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中共豫西二地委、二分区驻渑池县果园乡西村旧址
王彦村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渑池杨村豫西公学旧址
陕县(今陕州区)宫前青石沟秘密联络站旧址

    1944年1月,侵华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4月18日,日军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河南战役爆发,国民党军队稍作抵抗即全线溃退。5月9日,日军第一军第六十九师团一部从渑池县北的南村和西北的白浪渡过黄河进入渑池,12日攻陷渑池县城,18日占领陕县县城。5月13日,日军组成“卢氏挺进队”,从嵩县出发,向卢氏进犯,20日占领卢氏县城。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在灵宝、阌乡一带阻击日军,数日后撤出,6月11日,灵宝、阌乡县城沦陷。河南战役后,豫中、豫西30余座县城和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为敌占区。

    日军侵占三门峡地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淫掠,给三门峡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面对日军的疯狂暴行,富于反抗精神的三门峡人民同仇敌忾,发出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影响下,1944年夏秋,陕县大营、张村,灵宝大王贺村、朱家窝等地村民纷纷组织抗日自卫武装,渑池、洛宁等地的地方抗日武装组成宜洛陕渑四县联防会,顽强抗击日军侵扰。1944年6月30日,驻扎在陕县三角山据点里的日军下山“扫荡”,遭到张村抗日司令部庙上小分队迎头痛击,日军被击溃而逃。7月15日凌晨,日军出动150余人,偷袭张村抗日司令部。张村、石原、凡村等村的抗日游击队立即集合,迂回到敌人侧背和身后,进行三面夹击,日军丢下3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11月30日,日军集结数百人,从岘山据点出发,对灵宝的贺村、王和进行“扫荡”。乔生江等8名抗日自卫队员积极掩护村民转移并顽强阻击日军,全部壮烈牺牲。民众的抗日壮举,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彰显了三门峡人民不畏强暴、共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河南战役爆发后,中共中央密切关注河南局势的发展变化。1944年5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敌进攻河南情况下的工作方针的指示》,指出:“河南地方党员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起来参加与领导河南人民抗战,应该组织抗日游击队及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保卫家乡。”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对进军河南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为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9月5日,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按照中央部署,抽调军区第三团、三十五团及地方干部共1700余人,组成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于9月21日晚强渡黄河,进入豫西地区,并迅速以嵩山地区为中心,在登封、巩县、伊川、偃师、洛阳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为了加强对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944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戴季英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抗日军政委,王树声任司令员,刘子久任副书记兼副政委,熊伯涛任参谋长。同月,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根据中央的部署,抽调军区第十八团和第五十九团,共2000余人,组成豫西抗日第二支队,刘聚奎任司令员兼政委。11月14日,二支队在济源歼灭伪军一个河防中队,渡过黄河,进入新安、渑池之间的北山地区,并迅速以渑池、新安、陕县、洛宁等地为中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2月24日,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刘子久、区党委委员韩钧奉中央命令,率领由河南撤退到延安的部分干部和晋绥八分区六支队一部,渡过黄河进入豫西,与刘聚奎率领的第二支队会师,并在新安县黑扒村召开主要干部会议,分析研究豫西的斗争形势,确定二支队在洛(阳)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会议宣布韩钧任二支队司令员,刘聚奎任政委。27日,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5000余人,从延安出发向鄂、湘、粤进军途中,经山西垣曲过黄河冰桥进入渑池。29日,南下支队配合二支队在三十里铺打垮反动民军一个团,继续向南挺进。

    八路军豫西抗日第二支队进入豫西后,很快开辟了以渑池、新安、洛宁、陕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人民抗日力量得到空前发展。1945年1月,刘子久在渑池南庄主持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开辟豫西的工作方针,宣布成立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刘聚奎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韩钧任军分区司令员,贺崇升任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贺澍三任专署专员(后为贺崇升),张剑石任副专员。二分区辖渑池、陕县、新安、宜北、洛宁、孟津等县,机关驻渑池西村。2月下旬,戴季英、王树声率领豫西抗日第三、第四支队从山西渡过黄河,到达渑池西村,与刘子久、韩钧、刘聚奎会合。至此,豫西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实现了统一。

    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建立后,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按照“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同时收编地方武装,开展“民主整军”。1945年2月,中共渑池县委、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驻上官庄村等地,书记王舟平、县长上官子平。3月,中共陕县县委恢复,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建立,驻李村区王彦村,书记蔡迈轮、县长薛文高。武装力量方面,分别组建了豫西二分区独立第七旅、陕(县)渑(池)抗日独立大队、陕县县大队和陕县警卫中队。整编后的部队从旅到连的政工人员,均由共产党员担任。

    按照河南区党委关于“在各种群众运动中,大量吸收工人及贫苦农民与知识分子入党,达到每个自然村都有我们支部与党员”的指示,各县县委恢复了一批积极寻找党、要求参加抗日的原豫西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并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各县先后建立了一批区级党委。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渑池、陕县县委县政府还派出一批干部,深入偏僻的山村进行宣传发动,农民协会组织亦陆续建立。

    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经济工作被提到各级党政军领导的议事日程上来。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安定流离失所的群众,解决根据地军政费用,1945年2月16日,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发布《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合理负担。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减轻河南人民负担,实行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发展农业生产,救济灾民,取缔奸商操纵物价,保护工商贸易自由发展。实施抗日救国教育,恢复学校,优待教员。”并制定一系列具体经济政策,组织农民大力恢复农业生产,扩大财源,增加收入。陕县在实行合理负担的过程中,提出“打倒旧田赋,实行新分制”的口号,发动群众,逐块丈量土地,重新划分等级,调整税率。豫西二分区通过开展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倒地”是指把灾荒年地主廉价收买和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用原价收回),使大批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极大调动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随着豫西抗日根据地的迅速扩大,各级党政军机构的干部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二支队将随营干部学校从新安县黑扒村迁至渑池县杨村,扩建为“豫西公学”,先后招收两批新学员,为党培养了千余名德才兼备的干部,从组织上保证了根据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豫西二分区的各项党政建设,触动了被改编的地方武装的利益。1945年5月26日至7月初,被二分区收编的地方武装上官子平、周子涛、郭连杰等在渑池、陕县、洛宁等地先后叛乱,捕杀共产党员。渑池县委书记王舟平、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薛文高等80多名党政干部牺牲,县、区政权遭到破坏。上述叛乱,史称“豫西事变”。事变发生后,二分区迅速从宜北、洛宁调回部队主力进行平叛。经过洛宁的刀环寨、渑池的礼庄寨和陕县的观音堂三次战斗,平息了叛乱,稳定了局势,恢复和巩固了二分区根据地。

    1945年初,为争取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这支具有爱国精神、倾向革命的部队,中共中央派遣太岳军区所属决死队独一旅政委周仲英和三十八军中共地下工委委员张西鼎为特派员,到驻豫西的三十八军帮助工作。周仲英等依托共产党员尤继贤在陕县南川山区组建的陕县国民兵团力量,在宫前乡青石沟建立秘密联络站,及时传达中央指示,在官兵中开展思想教育和联络动员工作。7月17日,三十八军十七师成功起义,到达豫西二分区驻地,回归人民军队大家庭。

    1945年5月,欧洲战场取得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胜利,日本法西斯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在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遵照中央关于豫西八路军应相机占领平汉、陇海铁路,迅速与豫鄂边区和水东区打通联系的指示,抽调主力组成陇海、平汉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分别向铁路沿线之敌进攻,收复大片国土。在河南区党委的统一领导、指挥下,豫西二分区与豫西其他各分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至8月,豫西抗日根据地已建立6个分区、20多个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权,面积扩展到2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00多万,有力打击和牵制了大批日伪军兵力,沟通了陕北、华北与华中地区的联系,阻止了日军妄图西犯的阴谋,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十四年抗战中,三门峡地区累计伤亡6000余人(不包括军队伤亡数字),财产损失超过3000万元(抗战前法币值)。三门峡籍被国家批准为抗战时期革命烈士的有41名。三门峡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三门峡的抗战历史充分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供稿)

    本版图片由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特刊
   第06版:民声
   第07版:连线基层
   第08版:特刊
八路军挺进豫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进我进 开辟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