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分路深入中国广大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发起猛烈攻势。1938年6月6日,河南省会开封失守,河南形势危急。为免遭日军侵害,洛阳、陕州多所学校纷纷迁往卢氏后方,其中,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洛师)是迁往卢氏办学时间较长、影响最大的一所。
1938年11月,洛师由洛阳迁至卢氏县城以西20里外的涧北村。涧北村地处偏僻山区,学校初迁于此时,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学、办公均被安排在由村头关帝庙、莫家祠堂等改造而成的12间教室里。因受战事影响,学校教科书日益匮乏,除国文、数学编印有讲义外,其他各科教学都是教员板书学生笔记,实验教学基本从简。生活上,因战时经费短缺,师生常有断炊之虞。学生每月津贴仅够半个月的伙食费,为节约费用,学生每天两餐、轮流做饭,课余自己汲水、打柴、推磨。为抗战需要,洛师将军事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每周上两小时军事训练课,训练要求也极为严格。在艰苦的条件下,洛师坚持稳定的教学秩序。涧北村群众积极为师生腾出房屋、提供栖身之地,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
洛师迁卢后,发扬学校光荣的革命传统,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学校剧团演出的《十二把镰刀》《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北地狼烟》等歌曲和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学生们制作的墙报、宣传画、漫画、标语等遍布乡村院墙和洛河沿岸岩壁,极大唤起了卢氏民众团结抗日的决心。
1938年的卢氏县,只有个别党员活动,没有建立中共党组织。而洛师早在“一二·九”运动时就很有名气,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也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迁到卢氏后,洛师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的力量。1939年暑假期间,洛师党支部利用上层统战工作,促成进步县长李万里出面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洛师党支部书记张象文被聘为政训员,在训练班宣讲抗日形势和抗日政策相关内容。同时,洛师党支部在学校举办了几期失业青年补习班,在补习文化课的同时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抗日主张,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大众哲学》《社会科学二十讲》等进步书籍。通过这些活动,广泛团结和培养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此外,洛师党支部还利用学校组织毕业班下乡实习、到山区进行社会调查之机,安排杨清敏、张心嵩、韩大化、张羽、张重坤等学生党员参加。在教学实习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他们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广泛团结和教育群众,组织“青年读书会”,培养进步力量,在卢氏各地培养了一些党员发展对象,为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9年6月,赵致平以中共豫西省委巡视员身份来到卢氏,与洛师党支部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卢氏建立党组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党员等工作,9月中旬,中共卢氏县委正式成立,赵致平任县委书记,崔宗舫、陈芝汉、张心嵩、韩大化、张羽为县委委员,其中韩大化、张羽两人是来自洛师的党员。洛师党支部为抗战时期卢氏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洛师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很快引起了学校反动势力的注意。一些进步教师被解聘,洛师党支部书记张象文于1939年暑假突然被捕。不久,李万里也遭县反动势力的大肆攻击排斥而离开卢氏。1940年秋,接任洛师党支部书记的韩大化也突然被捕(后机警逃脱,前往延安),学校还借故开除了栾汝勋、张羽、王健美、庞学庵等6位在学校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党员的学籍。党员师生与反动势力开展了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斗争,进一步激发了革命热情。
由于洛师在豫西的良好声望,除豫西各县外,晋南、陕东南诸县学生亦跋涉而来报考。1944年,洛师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12个班400人。在洛师迁入卢氏前后,洛阳中学、洛阳职业学校、许昌进德中学等学校也陆续迁至卢氏。在外地学校纷纷内迁的影响下,卢氏县政府及社会名流开始大力兴办学校。由洛师代办,先后创办了莘原初中、豫莘中学、洛师附小、幼稚园等,极大促进了卢氏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使沉寂的卢氏文化教育界开始活跃。
1944年5月,日军侵犯卢氏。为保护师生安全,学生张耀汉(地下党员)、杨自立等发起组织了“洛师抗日游击队”,队员发展到200多人。他们到卢氏飞机场军械库领取枪支弹药,保护洛师师生安全转移到潘河、徐家湾一带。任务完成后,队员们抗日热情高涨,一部分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硝烟弥漫的抗日前线。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洛师迁回洛阳。在卢氏长达7年的办学中,全体师生秉持教育报国初心,克服重重困难,坚守教育阵地,传递杏坛薪火,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人才,与卢氏人民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洛师在卢氏的抗日活动,在三门峡抗战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