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祝勇的《国宝》,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进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1933年,古都北平,深冬的雪幕下,故宫博物院古物馆书记员那文松,踏出家门,就此开启了与故宫文物命运交织的南迁之旅。这不仅是那文松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场关乎中华文明存续的史诗般的征程。
这部作品主线是故宫文物的万里迁移,副线是那文松一家人的离散与团聚。在全民抗战的宏大背景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奏响了时代的悲歌。文物迁移的轨迹,成为观察战时中国的一扇移动视窗,展现出日军的暴行、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以及各地的民风民俗,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书中,那文松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曾是在古书画褶皱间悠然生活的文人,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他深知这些古物不再只是案头雅玩,而是千年文脉的寄托。于是,他毅然肩负起押运文物南迁的重任。他与文物聚散离合,辗转10余省,其坚定与执着,令人动容。
在紧张的情节中,作者巧妙融入文物鉴定的专业知识,如书画真迹的鉴定方法等,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更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书中对那文松家人命运的描写,字字泣血,令人痛心。岳母萧桂花外出买粮,被抓进日军拘留所,为保清白撞墙而死;岳父梅从云,拒绝与侵略者合作,最后点燃满屋明式家具自焚。战争对文明的摧残,令人发指。
文物在这部作品中,不再是沉默的静物,而是连接历史与现实、记忆与伤痛的特殊媒介。满载文物的列车外,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南京城破时,装满文物的木箱与逃难人群一同西去,文明守护与野蛮摧毁的冲突,被推向了极致。在民族危亡时,仍有无数普通人,为保护文物而倾尽全力,他们构建起守护文脉的精神长城。
合上《国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一个为保护文物付出努力的人,都是英雄。这部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文物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