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有多远,没有人知道,这一去是多少年。”这是祝勇先生在他的新书《国宝》扉页上的题记,读后我的思绪就飞到了92年前的那个冬天。
《国宝》是以故宫文物南迁为背景,以马院长、那文松、吕医农、郭之南等文化人护送国宝的曲折经历为线索,而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1月,侵华日军占领山海关,平津危急。故宫博物院奉命组织故宫文物南迁,一万多箱文物经过颠沛流离,终于到达南京。然而因战乱动荡,这些文物不得不再次西迁,护送队先后又经西安、宝鸡、成都,最后落脚到峨眉县和乐山县。他们这一去就是15年,一走就是数万里,终于在1951年将这批文物陆续运返故宫。他们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践行“人在,文物就在”的诺言,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这是一场足以名留青史的文化壮举,故宫文物护送者挽救了中华文化的根脉,彰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今天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我们对这些担负民族大义的前辈充满无限敬意。
小说既有国破山河碎的粗线条,又有相思相亲的细情感,读后令人动容。如主人公那文松,他本是靠书画鉴定技术在北平立足的普通人,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主动担负起故宫文物南迁的押运任务。他经历了从山崖滚落,昏迷数天,也经历了在峨眉县大火中几乎被烧死的巨大痛苦,他在战火中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在苦难中造就出过人的胆识。他的妻子梅遇影从北平出发千里寻夫,受尽种种苦难,这是乱世中平凡人家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命运和百姓命运紧密相连,更能体现出他们的家国情怀。还如,负责车队警卫的郭之南,他在抗战胜利后,护送文物返回南京的路上,不幸坠崖牺牲。而他的妻子沈芷伊明知丈夫牺牲,仍在家中苦苦盼他归来,这种深深的哀愁悲伤,浓浓的家国情怀,读后令人落泪。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读《国宝》感触良多: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敢于牺牲、敢于抗争的民族,就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没有无数百姓安宁的生活。有了这样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就会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