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陕州区张汴乡曲村的地坑院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团队的总结汇报,为这场持续两周的青春实践画上句号。当千年地坑院邂逅清华学子的创意,黄土深处正萌动着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自2019年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与清华大学团委携手,近200名清华学子接力走进张汴乡。他们运营“曲水清山”新媒体平台,完成多项调研报告与文创设计,用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想探秘地坑院的故事?打开“乐游陕塬”小程序就行。这款学生团队研发的“智慧导游”,把张汴乡的古宅、民俗、特产全“装”了进去,AI问答能聊透“地下四合院”的前世今生,导览功能让千里之外的人也能“云游”陕塬。更妙的是未来的“藏宝城市”计划:游客跟着任务闯关,就能解锁藏在窑洞角落的老故事,比如哪孔窑洞里曾住过抗战英雄,哪棵老槐树下藏着丰收的秘密。
在地坑院的窑洞里,文创设计正让老手艺“潮”起来。学生们从农耕器具、民俗纹样里找灵感,做出印着地坑院轮廓的粗布包,把当地特色“十碗席”变成能捏能玩的解压玩具。给“陕塬葡萄”设计的包装盒上,紫葡萄藤缠绕着“紫气东来”的吉祥话;“高塬苹果”的箱子上,红苹果托着“平安顺遂”的祝福。接下来,他们还打算把三门峡的“黄金、铝土矿、煤炭”三色矿产和象征吉祥的红腹锦鸡搬上设计,让土特产变成会“说话”的文化名片。
最热闹的要数窑洞里的“匠心课堂”。暑假里,学生们带着当地孩子在“地下四合院”开课:摸一摸夯土墙的纹理,学一学古法拓印的技巧,跟着老乡学做“十碗席”,再徒步探秘周边的古迹。结营时,学子们把对未来的期待写在信里,塞进窑洞的墙缝——这些稚嫩的字迹,成了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特殊“密码”。
“创意再好,落地才是真本事。”工作站老师张弘的话道出核心。如今,这些年轻的“乡村设计师”正琢磨着让小程序上线、让文创产品量产,让地坑院的新故事,不止留在图纸上,更要长在黄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