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历史与现实间洞察文化真章
——评梁晓声《中国文化的性格》
作者:聂顺荣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推出《中国文化的性格》一书。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此书以通俗易懂的笔触,展现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剖析与反思,为读者揭开文化神秘多元的面纱。

    梁晓声从历史维度切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不仅关注文化与权力的互动,还深入挖掘文化基因的根源。在探究中国文化为何能绵延不绝时,他提出“文化韧性”的概念,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尽管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碰撞中加速融合,佛教本土化、道教理论体系完善,儒家思想也在吸收佛道精华后,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奠定基础,这种在动荡中自我革新的能力,正是中国文化韧性的体现。同时,他以陶渊明、苏轼等文人的人生选择为样本,剖析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苏轼在宦海沉浮中,依然能以豁达心态面对,创作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诠释了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文化品格,揭示中国文化对个体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

    梁晓声指出,中国文化历经千年传承,深受诸子百家思想熏陶,在朝代更迭中不断演变。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宋明理学对儒家经典的创新阐释,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同时,他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例,揭示文化在权力干预下的脆弱性——这一行为虽强化统治,却致使众多典籍失传,严重破坏文化多样性;而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构建“三纲五常”伦理体系,更让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相连,左右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发展走向。此外,他还对比巴蜀文化与齐鲁文化,前者开放包容、充满想象力,后者重礼仪、尚仁义,地域文化的差异彰显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多元与复杂。

    面对当下社会,梁晓声同样有着深刻思考。他批判教育功利化、娱乐至上导致严肃文化被边缘化,呼吁文化回归促进精神成长的本质。在全球化背景下,他主张坚守“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内核,同时吸纳西方文化的理性与平等精神,避免文化虚无主义与盲目排外。针对消费主义盛行,他指出“知足常乐”的传统价值观被淡化,“打卡文化”背后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他还关注到传统手工艺失传、传统节日商业化等传承困境,强调文化创新需结合现代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如故宫博物院开发文创产品,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成功范例。

    《中国文化的性格》虽未对文化性格进行全景式描绘,却以独特视角和真诚态度,搭建起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桥梁。阅读此书,读者能在感受中国文化底蕴与魅力的同时,引发对民族精神、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应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中国文化焕发新光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温情叙事中探寻人生价值
书单
在历史与现实间洞察文化真章
书写平凡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与生灵对话 聆听自然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