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朱阳山,始终是谜一般的存在。
在北魏《十三州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金史》、清代《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中,卢氏县朱阳山均有记载。
其中,《十三州志》明确记载:“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后魏(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于今卢氏县南一百五十里立朱阳郡……”也即,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朱阳郡和朱阳县,就得名自卢氏县朱阳山。
在《新唐书》《明史》《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中,均记载过的朱阳关,也得名自卢氏县朱阳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三》河南府卢氏县条:“县有朱阳山,后魏时置关于此。”也即,北魏时在朱阳山设立了军事关隘,且该关隘是因为设立在朱阳山才得名朱阳关。
现今灵宝市朱阳镇的得名,也能追溯至卢氏县朱阳山。这可以依据《太平寰宇记》中与朱阳郡和朱阳县有关的记载。
朱阳郡和朱阳县最初设立于公元490年,且治所均位于卢氏县南一百五十里处。其中朱阳郡的治所,直至该郡于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被彻底废除,始终未迁移。
而朱阳县的治所,则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从卢氏县南一百五十里处移至卢氏县西南鄢渠谷。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又移至洛河北。在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再次移至芹池川。因芹池与秦池相仿,所以芹池川应该就位于现今灵宝市朱阳镇秦池村所在区域。
朱阳县于北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并入恒农县,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再置。且再置后的治所设立位置,被《太平寰宇记》记载为:“……鸿胪水,经县南百五十步。”其中的鸿胪水,就是流经灵宝市朱阳镇朱阳街的弘农涧河,其流经区域内能与《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朱阳县再置后的治所设立位置吻合,这就决定了现今朱阳镇的得名,应该沿袭自朱阳县的治所曾设立在此地,且向上追溯也可以算作得名自卢氏县朱阳山。
另外,就是现今卢氏县朱阳关镇的得名,同样能追溯至卢氏县朱阳山。
现今朱阳关镇的得名,实际源自于曾在该辖区内设立有军事关隘朱阳关。而军事关隘朱阳关也属于得名自朱阳山。
但是,朱阳山究竟在哪却始终是一个谜,因为,现今卢氏县乃至于包括周边相邻区域内,找不到名称为朱阳山或名称用词包括读音与朱阳山相近的山。
偶然间,笔者查阅《太平寰宇记》卷六虢州卢氏县条,其中的“熊耳山……以其两峰相对似熊耳故也。”给了笔者启示:一些山脉的名称与其外形特征有关,那么,朱阳山的名称是否也可能与其外形特征有关?
卢氏县朱阳关镇真有外形特征与“朱阳”相符的山。这种山很特殊,是只有阳面山体呈红色,阴面山体则为其他颜色。因此,这种只有阳面山体呈红色的山被称作“朱阳”山,比较合理。
在现今朱阳关镇政府驻地朱阳关街偏北侧的山,就是阳面的山体呈红色,该部分山体主要由紫红色砂砾岩构成,而该山的顶部及偏北侧的阴面山体却由黄、白、黑色相间的花岗岩、板岩等构成,致使同一座山却有阴阳两面颜色,且只有阳面呈红色,乃名副其实的“朱阳”山。
并且,这种“朱阳”山并非只有朱阳关街偏北侧这一处,而是沿着S328省道呈断续分布状态,最西北到了现今卢氏县五里川镇古墓窑村红土坡村民组,向东南则到了现今南阳市西峡县桑坪镇政府驻地桑坪街及以下区域,总长超过40公里,朱阳关街处于中间位置。
这些“朱阳”山,实际都属于在离老鹳河左岸较远处分布的高大山脉延伸至老鹳河谷及附近的山岭、山坡的一部分,且相互之间基本被横向沟谷切割开,使得它们尽管相互临近,却并非一个连续整体。因此,历史记载的朱阳山,很可能就是指卢氏县有“朱阳”这种特殊外形特征的山。
加之,《太平寰宇记》曾描述:“朱阳山……逦迤向县西南”“去县一百里”。而现今五里川镇距离卢氏县城就约为45公里且方位一致,并且有“朱阳”山分布,也能说明,“朱阳”山应该就是历史记载的“卢氏有朱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