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3日,《河南日报》“深读·区域”栏目以整版的方式,刊发长篇通讯《“黄白黑”产业变奏曲——从三门峡市“三大改造”看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报道了我市以“三大改造”为抓手,用政策资金破解“不愿改”的顾虑,靠数字赋能打通“不会改”的堵点,凭绿色转型实现“改得好”的跃升,推动“黄白黑”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跨越的实践经验。通讯同时配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富禄点评文章《从三门峡看河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关键》,指出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具有重要的总结与推广价值。现予全文转发。
河南,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在能源原材料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曾撑起了河南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不少地方陷入了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困境,转型迫在眉睫。
三门峡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同样面临传统工业占比高、增长动能不足的困境,自2019年起,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推动技术改造、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先后推动846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506个,推动黄(金)、白(铝)、黑(煤)等传统矿业向稀散金属、锂电铜箔、铝精深加工、镓基材料等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企业效益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这一转型路径也为资源型城市破解路径依赖、重塑竞争优势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实践经验。
政策“点火器”
破解“不愿改”
在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箔车间,4.5微米铜箔如蝉翼般从电解槽中剥离。这种打破日韩垄断的极薄锂电材料,正被装入宁德时代的电池包。
“每卷铜箔长度从3万米提升到7万米,故障率下降70%,秘诀在技改奖补政策。”企业负责人展示账本:2023年获得市级“三大改造”专项资金5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1亿元升级立体智能仓储系统。
华鑫铜箔的实践更加生动,该企业紧紧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年产1万吨电解铜箔综合能效改造提升、年产8000吨HVLP电解铜箔、一期电解铜箔设备升级改造等“三大改造”项目,大幅提高铜箔产能、性能和质量。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2019年,三门峡在全省率先设立“三大改造”专项资金池,首年投入5000万元,2021年扩容至1亿元且“上不封顶”。资金采用“设备投资奖补+标杆奖励”双轨制,即企业采购智能装备可按发票额15%申领补贴,获评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再奖50万元。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3.64亿元,惠及305个项目,直接撬动企业技改投入1360.8亿元。
“真金白银消解了企业‘改不起’的顾虑。”三门峡市工信局局长薛蒲生算了一笔账:实施改造的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42%,成本降低26%,订单响应速度加快50%。
数字“新引擎”
驱动“不会改”
在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的焊接车间,橘色机械臂精准舞动,每4分钟就完成1台专用车架焊接。智能化改造让效率倍增——过去靠工人师傅凭经验操作,现在靠5G+工业互联网。
在黄金冶炼龙头企业国投金城冶金,“无人行车+智能配矿”系统使铜冶炼回收率提高1.2个百分点,年增效超亿元。
仰韶酒业上马智能化包装车间,相比传统包装减少用工40%,成装效率提升4倍。3万吨智能酿造一车间和四车间项目,在装甑、蒸馏、摘酒、摊晾等工序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控制。
面对中小企业“不会改”的困境,三门峡构建“诊断+标杆+平台”三级赋能体系:
专家问诊——组建200人工业互联网专家库,为刚玉、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定制改造方案。
标杆引领——培育11家省级智能工厂、16个智能车间,组织企业走进标杆企业现场教学。
平台筑基——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工业软件,促成供需对接。
智能化改造的“乘数效应”正在释放。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85.8%,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至246台每万人。
绿色“基因重组”
实现“改得好”
走进三门峡神通碳素有限公司的智能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煅烧炉的温度曲线、能耗数据和排放指标。车间内,无人操作的AGV小车穿梭运送物料,全自动生产线正将石油焦转化为特种石墨材料。而在五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设备老旧、烟尘弥漫,因环保不达标屡遭限产。
近三年,神通碳素经过“三大改造”,产值较2020年增长4倍,生产能耗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完成从“污染大户”到“行业标杆”的逆袭。
万贯实业脱胎于传统碳素产业,围绕特种石墨生产工艺,实施改造提升项目,依托MES系统搭建智能工厂雏形,结合PLC技术实现生产设备智能控制,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生产环境全方位把控,使得新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业企业转型,必须破解“绿色不等式”。为此,三门峡市持续开展绿色化改造:
淘汰“黑色产能”——关停34家刚玉企业,推动剩余39家实施双碱法脱硫改造。
改造“灰色产线”——在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推广余热发电,年节电1.2亿千瓦时。
培育“绿色工厂”——创建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省级绿色工厂,灵宝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
绿色转型的“含金量”持续显现。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通过焙烧炉烟气余热回收,年节煤2.56万吨;恒康铝业采用永磁电机技术,电解槽每年节电6240万千瓦时;开祥精细化工持续推进智能手段应用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先后实现了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绿色工厂、河南省绿色工厂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全满贯”。
“三重奏”的启示
通过“三大改造”,三门峡市传统工业积极转型,从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到壮大优势产业,再到激发企业创新研发新产品,犹如奏响了一曲激昂的产业升级“三重奏”。
对照规上工业门类占比变化,三门峡市采矿业从2016年的五成降到了如今的不足两成,制造业从2016年的四成增加至如今的七成。一降一升,反映了全市工业对资源的依赖度逐渐降低。
2023年,三门峡市技改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三大改造”工作作为省政府督查典型案例全省通报表扬。育好培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作作为2024年下半年省政府集中督查发现典型案例通报表扬。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