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林道)7月21日,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获悉,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稳岗留工、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以“五个一批”强化农村劳动力稳就业促增收,截至6月底,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32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9500人的98.18%。
强化组织,转移就业一批。我市主动对接江苏、浙江等省外务工重点就业地,联合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运城市开展豫晋陕跨省联动大招聘,全市脱贫人口省外务工2.76万人,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869.87万元。今年以来,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专场招聘36场,提供岗位11万个,开通“点对点”输送专车102次。
聚焦产业,就地就业一批。市级财政衔接资金安排1.03亿元,重点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本地企业吸纳就业,全市脱贫人口县内务工7.2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3%。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就业增收,劳务报酬占资金比例达到15%,今年以来,申报中央专项以工代赈项目7个,预计带动脱贫人口就业1207人。
加强培训,巩固提升一批。我市聚焦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就业技能提升培训,采取订单、定岗、定向等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确保培训质量和就业数量双提升。今年以来,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7905人次,通过技能提升、职业转换人均实现增收10%至15%。
扶持创业,示范带动一批。我市举办“创响崤函”创业创新大赛,探索组建市级创业导师服务团,引导脱贫人口发展直播带货、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发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1.4亿元,新增返乡创业2312人,带动就业9500人。打造和推动一批三门峡劳务品牌走向全国,仰韶酒业、仰韶彩陶工匠、崤函康养、渑池蓝洁家政等4个品牌,成功认定为河南省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培育家政服务机构92家,带动就业6136人。
开发岗位,兜底安置一批。我市完善“1+2+N”乡村公益性岗位政策体系,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用足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政策,积极推动乡村公益性岗位职能整合,将保洁员、护路员、就业协理员等统筹整合为“村务员”,探索村务员组织形式,乡有专业队、片有服务队、村有公益岗,点面结合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达2.14万人,安置脱贫人口19054人,监测对象2363人,发放岗位补贴1.37亿元,岗位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