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明确攻坚方向,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建平台、全覆盖、优生态的创新路径,推动产业链条贯通延伸,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截至目前,全市新材料企业数量37家,新材料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与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郑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合作,围绕关键金属绿色低碳超常富集、高纯石英分离提纯等领域建设17家高能级实验室,布局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4家省级中试园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落地8个中试项目,其中无氨氮钼冶金技术将三氧化钼纯度提升至99.996%。在高新区建设院士产业园,对实施的中试项目购置设备给予10%补贴,对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中试项目,按注册资本金实缴金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不低于20%,引导企业实施多金属综合利用提升改造、金属砷及增值化技术研究等243个改造项目,带动全市研发投入总量43.25亿元,投入强度达2.67%。中原黄金冶炼厂通过多金属资源综合回收技术,实现了硒、碲、铂等12种有价元素的二次利用,创新成果利润贡献度达40%。设立“科技贷”风险补偿金,综合运用“贷、股、保、担、债”等金融资源,保障企业全生命周期资金需求,累计发放贷款7.0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0倍。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采取定方向课题、定目标任务、定团队成员、定资源配置、定对标企业、定考核监督“六定”模式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模式,根据创新创业活动的规律特点,允许单位和科研人员共享成果所有权,鼓励单位赋予科研人员可转让的科技成果独占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实施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高层次人才股权激励,股权转让时财政按其实缴所得税30%、最高50万元给予技术团队补贴。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