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爆发后,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抗日救亡热情更加高涨。1937年初冬,在日寇大举向华北进攻之下,国民党军队继续南退。宋哲元部队逃经灵宝时,我听几个学生反映,有一个开小差的逃兵想偷卖一支步枪作盘费回家,只要12元,已有八九个同学凑了10元,要我再添2元凑齐,并出面把枪接过来。于是,我带着凑起来的10元,又添了2元,到一家饭铺从一个老百姓手里接过了那支枪,立即让一个学生带到乡下藏了起来。这件事足以说明当时的团结抗日已成了广大进步青年的一致愿望和要求。
这一年的11月,刘贯一受华北局的派遣到河南开封和山东检查联络局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西安《工商日报》记者。路过灵宝时,他到灵宝师范看望他的妻妹梅迎萍和妹夫王雨晨。通过王雨晨的介绍,我和刘贯一见了面,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谈。因为刘是西安《工商日报》的记者,所以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十分熟悉,尤其对拯救国家危亡、赶走日本侵略者抱有坚定的胜利信心,谈话的观点也都是中共当时的主张。我推测他可能是党内同志或者是与党有联系的人。于是,我流露出自己是一个失掉关系的共产党员,并希望他能够帮我找到党组织。刘答应了,要把我失掉关系的情况和要求回到党内的请求写出书面材料交给他,他再帮我办理。我看他十分诚恳,就写出了书面材料交给了他。临走时,他告诉我:“如果能找到关系,就会有人来找你的。”
刘贯一走后不久,约12月中旬,特委派来一位名叫王祝萱的联络员到灵宝师范找我,并和我密谈。他传达了特委批准我回到党内的通知,同时还传达了特委要求建立中共灵宝县委的指示,并把在灵宝的三个中共党员的名单交给了我。这三个党员是王光伟(当时在国民党骑兵第四师驻灵宝留守处工作)、张涛声(当时在灵宝植棉场工作)、丁羡伯(当时在县邮局工作)。他说:“建立县委仅你们四人是不够的,可在你们所了解的人中,吸收思想进步、积极可靠的同志入党,组织建立县委。”接着,我便向王联络员介绍了杨松年、王雨晨和梅迎萍三人的表现,并决定吸收他们入党,参加县委会。12月中下旬的一天晚上,王联络员负责邀集了三个老党员和新吸收的杨松年、王雨晨到我房间开会,梅迎萍因故缺席。王联络员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传达了特委关于成立中共灵宝县委的指示,指定我为县委书记兼抓统战工作,研究讨论了其他县委成员的分工:组织委员丁羡伯,宣传委员张涛声,武装委员王光伟,青年委员杨松年,妇女委员梅迎萍,王雨晨协助张涛声抓宣传工作。王联络员指示,县委当时的工作任务是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展党员和党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向陕北输送党员和进步青年到抗大学习。他说灵宝县委直接受豫西特委的领导,他还告诉我们,豫西特委书记是吴芝圃,在洛阳八中教书,必要时可直接联系,一般情况下由联络员联系。还说省委出版有半公开刊物《风雨》(三日刊),以后经常寄给我们作工作参考,这便是县委的第一次会议。
会后,我们就按照会议的方针计划积极行动起来,于1938年2月发展了一批新党员,有二三十名,抗日浪潮也掀起了新的波澜。
这时,我经人介绍,认识了陕县大营的蔡迈轮同志。通过谈话,我知道他是从北平大学肄业的,当时在大营的张汴小学当校长,思想很进步,在校时还是民先队的小组长。我问他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表示愿意参加。于是,我就让他填了表,等待组织审查后再作批复。3月下旬,他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接着,县委又给他派去了新发展的党员许重山和发展对象狄俊民,要他们在陕县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第二次县委会议大约是1938年3月初在李绍英家里开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王联络员、县委成员。会议的中心议题,仍是研究发展工作,尽快把红色种子撒遍各地。
这次会议之后,我和蔡迈轮同志介绍失掉关系很长时间的关周光同志重新入了党。关周光当时在卢氏朱阳关小学当校长,我们又派张甲同志到卢氏以教书为职业,积极协助关周光在那里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由杨松年介绍,阌乡也发展了一名党员。
由于发展范围扩展到陕县、卢氏、阌乡等三县,所以,特委指示灵宝县委改为灵宝中心县委,负责灵、陕、卢、阌四县党的工作。
1982年3月23日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