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8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党的“最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为全党提出了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历史重任。面对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建立后,提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全省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发动民众组织各种抗日武装、准备发展游击战争等四项主要任务。抗战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三门峡党组织担负起领导全区人民实现全面抗战的重任。
中共三门峡地方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遭到极大破坏。随着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中共党组织在三门峡地区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12月,中共豫西特委派王祝萱到灵宝,向灵宝师范失散党员张俊杰传达了特委批准他恢复组织关系的通知和要求建立中共灵宝县委的指示。经过联系和发展党员,12月下旬,灵宝县委成立,张俊杰任书记。这是三门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县级党组织。
灵宝县委成立后,积极领导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灵宝师范学生在张俊杰和党员教师王雨晨的带领下,每天清晨或傍晚列队绕县城一周,大唱抗日歌曲,高呼救亡口号,被群众称之为“怒吼”。张俊杰等还组织进步师生成立“大众话剧团”,深入农村进行宣传演出,并利用各种关系深入灵宝县的国民党上层人士中开展统战工作。同时,灵宝县委按照中共豫西特委指示,大力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创办油印刊物《我们的生活》,加强党的教育。1938年3月,张俊杰介绍陕县进步青年蔡迈轮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在中共灵宝县委领导下,陕县张汴岳庙小学党支部成立。党支部以岳庙小学为中心,利用办民众夜校、出壁报、普及民众文化等合法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培养积极分子,发展中共党员。
1938年3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新安县委派遣党员刘书景以躲避日军飞机轰炸为名,到渑池仁村学校教书。刘书景经常向青年教师赵进、郭勇二人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宣传共产党的主张。5月,经刘书景介绍,中共新安县委批准赵进、郭勇2人为中共党员,并建立党支部。1938年9月,赵进、郭勇经新安县委介绍到陕北公学学习,仁村党支部活动停止。
根据豫西各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情况,1938年8月,中共豫西特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对部分县党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中共灵宝县委改为中共灵宝中心县委,负责灵宝、阌乡、陕县、卢氏等县党的工作,张俊杰任书记。渑池县党的工作由洛宁中心县委管辖。至9月,陕县已发展党员六七十人,经豫西特委批准,中共陕县县委成立,蔡迈轮任书记。
1938年夏秋,卢氏县朱阳关小学关周光在张俊杰和蔡迈轮的介绍下重新回到党组织。不久,因张俊杰受到国民党灵宝当局监视,活动不便,关周光接替了部分书记职务。这一时期,党员发展较多较快,为保证和提高党员素质,灵宝中心县委十分注重加强党员思想建设。1938年冬,关周光与山西平陆县党组织取得联系,订阅了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发行的《新华日报》等报刊,分发给党员进行学习。中共豫西省委宣传部长郭晓棠到灵宝为党员作了《抗日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心县委还选派党员参加在延安、武汉、竹沟等地举办的各种训练班,他们通过政治、军事、文化的学习,大都成为党的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陕县县委成立后,除继续积极发展党组织外,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与驻扎在陕县大营村的国民党第八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师长陶峙岳、参谋长骆翰选、参谋处长陶晋初(陶峙岳族弟)、副官处长曾国辉都是主张抗日的爱国人士。县委书记蔡迈轮积极与他们接触,交谈思想观点,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在师里成立两个剧团,又在大营成立了一个民众夜校。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陶峙岳部在新疆起义,为新疆的和平解放立下了功劳。
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新形势,确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为及时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1月23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离开延安,奔赴中原,于27日到达渑池。12月20日,在渑池八路军兵站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决策豫西抗日方针。按照会议决定,灵宝中心县委改建为灵宝地委(亦称陕灵地委),领导陕县、灵宝、卢氏、阌乡四县党的工作。这是三门峡历史上第一个地级党组织。
陕灵地委建立后,选派党员干部与地方文化部门和当地驻军合作,组建抗战文工团(亦称抗战话剧团),到城乡演出,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讲演、歌咏、纪念大会等活动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同时,地、县党组织还把进步书刊秘密运进陕灵地区,如《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新华日报》等,成为进步青年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极大唤起了民众的爱国之心,激发了抗日救国的热情。
1939年3月,郭晓棠到陕灵地区视察工作,在灵宝虢镇召开陕灵地委会议。根据陕灵地委党的发展情况,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政策,作出决定:提高党的组织工作质量,凡党员发展多的地方在巩固中求发展;党员发展少的地方,在发展中求巩固。会议强调要努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会后,各县贯彻地委会议精神,加强党内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党的组织。1939年9月,中共卢氏县委建立,书记赵致平。在陕灵地委建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陕、灵、阌、卢的共产党员增加了一倍多,由1938年12月的近200人发展到1940年的400余人,建立支部36个。
抗战初期,中共三门峡党组织建立后,大力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三门峡地区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赢得了豫西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领导崤函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使中共三门峡党组织和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大发展,为在三门峡地区实现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2月,中共中央根据截获的国民党顽固派企图破坏中共河南党组织的电报,决定撤退河南地下党区以上干部。为做好撤退工作,中央组织部长陈云约见了河南省委负责人,并主持会议,研究具体措施。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组织下,1941年春夏和1942年,陕灵地委及所辖各县县委区以上干部陆续撤往陕北,其余党员就地隐蔽、坚持斗争。至此,陕灵地委及其所辖各县县委的活动停止。
在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危急形势下,陕灵地委及所辖各县县委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及时撤出一批党员干部,保存了三门峡地区的革命力量和领导骨干。通过撤干行动,也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提高了在复杂形势下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为迎接以后更艰巨的斗争,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