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我与好友相约踏访高阳山。
高阳山原名温塘南山,据历史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封虢,于陕州城东建都,取名上阳城。虢国疆域依上阳而分——山之南、莘原之北为下阳,西域卧龙滩为高阳,温塘南山便由此得名。此山险峻,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民间传说隽永动人,宛如一座矗立在陕州温塘的历史丰碑。
我们舍弃了登山的惊险刺激,选择台阶左侧的山路,慢步探寻其间的无限意趣。
夏木阴阴,生机盎然。 抬眼望去,一树石榴缀满枝头,大大方方地展露身姿,清新活泼的模样,不再似儿时记忆中那般躲在枝叶间,透着青涩与稚嫩。我们与“石榴姑娘”打着招呼,她微微颔首,矜持中透着可爱,让人不禁想象她明眸皓齿、面若红霞的娇羞模样;转弯处,一排排枣树映入眼帘,枝叶随风轻摆,露出串串圆圆长长的青枣,似热情的使者,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深深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若隐若现的清香沁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道路旁、山崖边,是熟悉的小小枣花,淡雅的鹅黄色静静绽放,掩映在碧绿的枣树枝干间,令人赏心悦目。几只蜜蜂“嗡嗡”地闹着,忽然忆起放牛坡上采摘小枣的往事,想起酸酸甜甜的枣馍滋味,还有清香润肺的枣花蜜,不禁赞叹这坚强乐观的花朵——默默绽放,遗世独立,其精神令人动容。
“叽叽,喳喳,啾啾,咕咕——” 鸟鸣声清脆悦耳,枝叶晃动间,几只鸟儿轻快掠过树梢,向密林深处飞去。鸟鸣此起彼伏,似窃窃私语,又似一场热闹的演唱会,丝毫不受游人打扰,自在地歌唱着属于自己的乐章。
“知了——知了——” 那在地下黑暗的世界蛰伏了三五年的蝉,一旦冲破束缚,来到明媚夏日,便倾尽热情放声高歌,将对生活的热爱倾泻无遗。“看,松鼠!” 循着好友的指向,我们望见一只松鼠蹦跳着穿过铺满女贞子花与槐花的山路,朝对面的枣树林跑去。它忽地停下,睁着黑亮圆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我们,似在友好问候。待我们走近,它却轻快地跃开,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
蝉鸣愈显林幽,鸟鸣更衬山静。我们拾级而上,脚下的陕州城也仿佛在缓缓“升腾”。一路走来,山高林密,空气澄明,早已望不见陇海铁路线的踪迹。行至一条画有彩色标志线的公路旁,好友提及此路途经高阳山,南边连着高阳山温泉,往北则通向地坑院。
“马茹茹!”忽见一抹红色果实,勾起童年回忆。那时我们总爱将这圆圆红红的、摸起来光溜溜的果子串成项链与手环,当作最美的装饰品。没想到爬山途中,竟与这种被我们称为“马茹茹”的野果再度邂逅。
“楮果!”前几日刚读过宋涛老师的《楮果夏正红》,今日便在枝干虬曲、旁枝横斜的楮树间,见到了满挂的红红楮果:颗颗圆润饱满,表面布满红嫩的果针,针脚底部浅白,向上渐染深红,顶端膨大有籽,望去恰似一颗颗圆球形的草莓,在风中摇曳着一树红艳艳的欢喜!我们且行且探,不断发现着自然的奇妙。
“这是榆梢!”幼时,奶奶与母亲常拿它串起旋好的柿子,自然晾晒后捂在瓦罐里,待柿身起一层糖霜,吃起来甜入心扉。韧性十足的榆梢上挂满红通通的“灯笼”,在上房屋檐下闪烁,装点着儿时的梦。
我们或随意闲聊,或静默行走,清风拂面,耳畔唯有悦耳的鸟鸣。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多余,只需沉浸其中,细品这清晨漫步高阳山的悠悠情趣。
行至“王莽追刘秀”处,好友绘声绘色地讲起王莽寨与刘秀藏身洞的传说。
“刘秀听闻王莽大军追来,即刻骑马登上温塘村后的高阳山。天色将晚,他见山上有一洞穴,便牵马入洞躲藏。王莽大军随后追至,天色已黑,未能发现刘秀藏身之处,便在洞上方的山尖安营扎寨,打算次日天亮再搜捕。刘秀躲在洞中,听闻头顶敌军扎营之声,丝毫不敢懈怠,直至听见鸡鸣,才悄悄出洞……”
“刘秀藏身的洞名为‘光武洞’,洞上方的山顶便是‘王莽寨’。至今,王莽寨下的山坡青石上,仍留有刘秀坐骑踏下的蹄窝。”我凝视着高阳山陡峭的崖壁,想象着千年前的精彩往事,思绪翩然。此刻,青翠的山峦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登至思乡阁,俯瞰陕州城,但见陕州大道横贯东西,绿树掩映间,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试想游子即将远行,或身处异乡,登临此阁,望见脚下流光溢彩、万家灯火温暖闪耀,似在迎接归人,又怎能不思绪万千?
夏日清晨的高阳山之行,我们不仅遇见了可爱的动植物,还收获了惬意的心情,更让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在心底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