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舍的《阿娜河畔》里,明水农场八连的职工们站在时代变革的风暴眼,亲身经历着现代化浪潮对这片土地的猛烈冲击。小说聚焦兵团农场改革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又借由这场土地上的变革,完成对现代化叙事的深刻祛魅,揭开“进步”这一概念光鲜外表下潜藏的时代阵痛。
现代化机械的轰鸣声,本应是生产力解放的号角,阿舍却另辟蹊径,从其中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当拖拉机、收割机驶入农场,这些钢铁巨兽在田野上肆意驰骋,让老职工杜北京突然发现,自己毕生积累的耕作经验,在冰冷的机械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曾经他仅凭触摸土壤的湿度、观察作物的长势,就能与土地进行“对话”,如今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被无情斩断。他站在轰鸣的机械旁,像个被时代遗弃的局外人,现代化进程以提升效率之名,将人与土地最原始、最亲密的联结彻底割裂。
阿舍的深刻之处,在于她没有陷入简单的对立。小说中三代人对待现代化的不同态度,串联起一条清晰的认知光谱。老一代如杜北京,将土地视为信仰,对祖祖辈辈沿袭的耕作方式怀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无法理解突如其来的改变;中生代如马永贵,夹在新旧时代之间,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未知的改变充满恐惧;年轻一代如杜山山,则毫无负担地拥抱变化,将现代化视为理所当然的发展方向。这种代际差异,不仅是社会变迁的心理映射,更揭示了现代化暴力的传递路径——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对“进步”的理解影响下一代,而这种影响,有时会成为束缚或伤害他人的无形力量。
阿娜河畔的现代化进程如河水般不可阻挡,但阿舍的书写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进步”的契机。真正的进步,不应仅仅追求效率与速度,更应在变革中守护人性的温度,给予那些难以适应变化的人们应有的尊重与关怀。